一提到“新能源”三個字,想必不少老鐵腦海中會浮現(xiàn):自燃、電池沒電、續(xù)航里程不足等一切看似不那么靠譜的詞語。新興事物的出現(xiàn)難免會受到質疑,更別說具有攻擊性的替代品,但一片不叫好的市場反響,也算個稀奇事兒??梢?,這是多令消費者寒心。這寒心的背后原因不言而喻,事故頻發(fā),無法真正給到消費者一劑定心丸。
![]()
據(jù)有關媒體報道,2018年已發(fā)生新能源汽車起火事件40余起。截至目前,市場監(jiān)管總局已組織缺陷產品管理中心啟動新能源汽車缺陷調查10起,會同相關部門開展火災事故現(xiàn)場調查5次,督促相關生產企業(yè)實施召回5次。其中,召回涉及5個企業(yè)24個車型的3.56萬缺陷車輛,缺陷原因多為電控和機械故障。
![]()
純電汽車頻繁自燃的背后少不了產品質量把關出了問題,生產企業(yè)是否遵守技術規(guī)范和技術標準,技術驗證周期是否達標等。具體體現(xiàn)在三個方面,分別是電池產品測試驗證不足、車輛使用過程中可靠性變化及充電安全管理技術有問題。
消費者除了對電池技術的擔心,近期各大論壇熱議的新能源汽車電池使用壽命的問題也很嚴峻。雖說在去年8月,在免征購置稅的新能源車目錄中明確指出,新能源汽車的動力電池、電機、電控等關鍵零部件,須提供不低于5年或者10萬公里的質保。但電池過保之后真的壞掉了,其維修費用不容小覷。網友戲稱:換電池趕上買車價!這樣的一只“攔路虎”可真是有點皮。
![]()
對此,雖說各路人士都信誓旦旦的表示要從根源嚴抓生產問題,但所呈現(xiàn)的“作品”好像和理想差得有點遠。近日,市場監(jiān)管總局質量發(fā)展局宣布了相關部門正在對規(guī)定進行修訂完善。近期將完善新能源汽車三包條款和相關標準,健全第三方專家爭議處理機制,同時探索建立產品三包信息公開平臺。
這就意味著消費者所擔心的動力電池、電機、電控系統(tǒng)等重要部件,都將納入對應的換、退車條款中。其實,自2013年施行的汽車三包規(guī)定中并沒有新能源汽車的影子,一直處于空白地帶。這也導致消費者在消費過程中,碰見許多無法界定的問題,引發(fā)車企與消費者間沖突不斷。
![]()
而“三包法”完善后,關于車輛電池故障問題,什么情況下是修,什么情況下是換,有明確的法規(guī),這樣不僅對車主對車企也有幫助。
小編語:
將新能源汽車納入“三包”范圍,這對于廣大消費者無疑是利好的。但這無形中會給車企帶來售后壓力,如果最終條例不夠詳細,那就不得不還要提防不良商家的“文字游戲”。所以,新能源汽車的三包法,不僅要有法可依,更要盡可能的詳細,這樣才能真正管理到新能源汽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