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的互聯(lián)網,汽車板塊是口水戰(zhàn)、鍵盤戰(zhàn)最激烈的地方。
和平年代,起碼有三成男人的好勝心都用在了“老子懂車”和“你才不懂車”的戰(zhàn)斗中。
![]()
時至今日,我們也不知道那個“懂車的人”究竟是誰。我見過買二手車被坑的資深汽車媒體,也見過開著AMG GT卻不知道多大排量的富二代。懂得多懂得少,無非就那么幾類人罷了。
一層:只看外觀,女性居多
女權大軍如果沖擊車圈,必是一場世紀之戰(zhàn)。每一條關于“女孩上了入門BBA”的段子,都裝滿了致死量的性別歧視,足夠讓一名正常的女性瞬間爆炸。
其實在現實中,男人分不出口紅色號很正常,多數女生也對重型機械沒什么感覺,只看外觀也是很合邏輯的事情。
![]()
奔馳C級的優(yōu)雅精致、MINI CLUBMAN的小巧可愛、保時捷718的驚艷十足,都是對汽車概念不強的小姐姐最愛。
于是30萬的1.5T、25萬的三缸、80萬的四缸得到了在市場存活下去的機會。當然,不要去批判那些車主,這些高昂的溢價是廠商施加給消費者的,更重要的是,這些車主多數都怪有錢的……
![]()
二層:老司機嘴里的日系德系
誰是21世紀初中國汽車市場的主要購買力?在網上你不會找到答案,因為真正買車最多的那個群體多數不愛上網。
他們互相相似,又不太一樣,像處在兩個平行時空的兩個群體。其中一個平行時空叫日系,另一個叫德系。至于美系法系韓系和自主,在他們的語境里是不允許出現的。
![]()
日系省油、空間大、耐久性好、保值率高,缺點是懸掛軟和鐵皮薄不安全。
說是德系與日系的歪理邪說大戰(zhàn),其實多數情況也就是軒逸朗逸這倆戰(zhàn)一戰(zhàn),頂多帶個卡羅拉。
這個級別的老司機們貢獻了轎車銷量榜的前三,且未來十年都難以動搖。
![]()
三層:知道自己要什么,就挺難得
買車這件事其實就挺簡單,需要什么買什么就好。
年紀輕輕,就沒太大必要開輛邁騰上街。喜歡速度和操控,就沒必要跟越野車去較勁。
有娃有家,考慮空間就是情理之中。接客戶談生意,搞個性能車就不太合適了。
![]()
買車真正怕的,是還沒買就先把親戚朋友問了一圈。
事實上并不是每個人都能理解別人的需求,也并不是每個老司機都能給你合適的建議。一個支持和一盆涼水,對最終的決策都起不到任何作用。如果是真的喜歡,直接出手就完了。
至于會不會買錯,我想說納智捷車主也有自己的快樂,更何況你呢?
![]()
不會真有人把一腳一漩渦當真吧?
四層:資深車評人反而愿意踩點坑?
車評人作為四層“懂哥”的代表,絕不是因為他們有多么專業(yè),僅僅是因為開過的車多而已。
對于車主來說,150馬力和144馬力都是一樣的肉,內飾是硬塑料還是皮質瞎子都能摸出來,底盤“扎實”“整”這些廢話是個人就會說。
![]()
盡管車評人們見過的車、試過的車更多,對各個價位、各個類型的車型更擅于貨比三家,但并不見得車評人自己就會買最“值”的那輛。
有喜歡老車的,愿意花10萬塊錢買再花10萬塊錢修,也并沒有傾家蕩產。
有幾年前就當了特斯拉的“韭菜”的,雖然掉價慘點,但他看見那輛車還是很開心。
如果你愿意吃點苦頭,去追求一些更想要的東西,那請大膽把自己放在四層。
![]()
只要他自己清醒并熱愛,你管他干啥
五層:汽車工程師究竟能看到什么?
真正參與到汽車的研發(fā)和量產的工程師、設計師,他們內行得不能再內行,大概就是人們口中“懂車”的人了。
他們也分兩派:一種首選自己廠的車,一種堅決不買自己廠的車。
![]()
真正目睹汽車從生產線上下來的人,是能看到一些外人看不到的東西的。
比如,車評人口中的“玄學”——NVH,也就是噪聲、振動與聲振粗糙度。作為“廠外漢”我們看不到他們都用了哪些方案去解決這些問題。但百度百科說,大概有1/3的故障問題都與NVH有關系……
如果要說還有哪里和普通消費者不同,就是他們買車更果斷,畢竟自家有優(yōu)惠不是。
寫在最后:
通過開什么車判斷一個人懂不懂車,是不嚴謹的。
我國著名思想家千層餅老師曾說:“你只看到了第二層,而你把我只想成了第一層,其實我是第五層。”
所以你在哪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