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為一名車迷,不知道大家有沒有和我一樣的想法,就是總覺得新車發(fā)布需要經(jīng)歷的時間跨度實在太長。甚至想過,不過是發(fā)布一款新車嘛,也太“磨磨唧唧”了點,從新車渲染圖公布的一刻起,到概念車、試裝車等,一等少則一兩年,多則數(shù)年不止,遇上期待的車型“拖更”實在糟心了點。
好不容易等上了實車亮相,到現(xiàn)場一看“**”(辭藻過于華麗,不宜露出),甚至一度懷疑自己的審美,“這和說好的不一樣啊”。這就是人們常說的“概念美如畫,量產(chǎn)丑如我”(我指的是編者本人)。時間長倒可以理解,畢竟汽車還是一件復雜的產(chǎn)品,但長時間等待換來的竟然是這樣的結果,當初看概念圖、概念車時的興奮一掃而光,這種感受確實讓人難受。為何許多品牌那些年吹過的牛,很多都不能一一兌現(xiàn)呢?且聽我給你解釋解釋。我們先來翻看概念車的歷史,概念車誕生于1938年,是由通用汽車的一名設計師哈利厄爾主導生產(chǎn)的,他是誰,他就是雪佛蘭克爾維特背后的那位設計師。當時福特流水線生產(chǎn)的風潮席卷全球,汽車的價格確實是走低了,但趨于雷同的設計讓部分追求個性的人提不起什么興趣,哈利厄爾便帶領團隊打造了一臺與眾不同的車型——Y-Job,也是為了讓世界的人知道汽車并不是都長的一個樣。這款車全球只有一輛,常年被哈利厄爾當成私人座駕,但這款車的設計與技術確實相當超前,直瀑式的進氣格柵到現(xiàn)在還在流行,電動敞篷、電動車窗等在當時也是相當先進的配置。這車雖然后來被冷落了,但它確實影響著通用未來數(shù)十年的車型設計理念,這就是概念車的作用。概念車對于車企而言,對內,意義在于引領未來品牌設計發(fā)展;對外,說白了就是評估消費者對這種設計的反應。一種就是純概念產(chǎn)品,這種概念車通常是天馬行空,很多時候基本不會考慮量產(chǎn),怎么炫酷怎么來,說是代表著車企未來十年,甚至二、三十年后的設計理念,但更多的就是為了吸引眼球。它們很多是使用油泥?;?D打印等成型技術制成,材料并非量產(chǎn)車輛的材料,所以外形的自由度非常大。簡單來說,就是看個熱鬧就好。另一種就是預量產(chǎn)概念車,這種與前者不同,通常量產(chǎn)的計劃已經(jīng)被擺上進程,甚至說這款車已經(jīng)在開發(fā)的過程中了,這種概念車展示的目的就純粹與簡單很多,就是為了為這款車型造勢,或者是來看看消費者和媒體有沒有什么值得參考的改進點提出,以達到上市后可以迎合大眾的口味。這個十分好理解,設計師大筆一揮,這里要一塊弧形的玻璃,輪圈要越大越好,中控要用上最好的實木,外加點頭層牛皮包裹,完美……但作為一家企業(yè),首先還是得考慮的是銷量和利潤,你一款賣幾萬或者十幾萬的車,在這上面肯定是需要縮減成本的,畢竟還是得吃飯的嘛。說句簡單的,你也沒見過哪款方便面真的有包裝上大大的肉塊吧?概念車有時是天馬行空的,但要量產(chǎn),肯定得是符合法規(guī)和安全需要的,這時往往就要求對概念車作出一些調整,以滿足要求。現(xiàn)在電動車的散熱要求更低還好說,但以前的燃油車型,格柵進氣量要嚴格控制,設計師的炫酷前臉設計通常不能如愿。再比如說,一些沒有A柱或者B柱的設計,確實能給到車內更佳的空間感,但如果面對嚴苛的碰撞測試的話,Game Over。概念車一定得夠炸,自動駕駛、智能的人機交互、夸張前衛(wèi)的造型……車企的領導肯定希望概念車越吸睛越好,但回到實際,許多技術還未達設計之初的期待,怎么辦?還是那句“這只是引領未來方向的產(chǎn)品”,對嘛,未來,不急。憑良心說,愛馳U5對概念車的還原程度已經(jīng)相當高了,基本輪廓基本都在,只是就少了概念車時的霸氣。我們來看到幾個地方,比方說下方的進氣口加大了,減少上方封閉區(qū)域,看起來整個車頭厚度減少了,氣勢也就弱了。兩邊的大燈往后延伸的部分被砍了,這個設計之前還蠻期待的,不過確實不實用就是了。最遺憾的是尾燈的樣式雖然還是貫穿式,不過整個輪廓變得平淡起來,不過這樣的設計比亞迪許多車型在用著,說明還是可以做到的。這里首先要解釋一下,E-HS9絕對不是不好看那一類的,但相對于H9給人帶來驚艷,E-HS9的亮相確實要暗淡一些,要知道當初那款代號為E115的概念車首度曝光官圖的時候,可是被稱為中國版的庫里南呢。我們來看問題出在哪。首先,量產(chǎn)版本車型最大問題在于前臉,新設計的直瀑式格柵樣式稍微普通了些,而原來的設計則是整一平面的設計氣場十足,下方保險杠的區(qū)域也變成了時下比較普通的分體式大燈的設計,原來那種夸張的下包圍被取消了相當可惜。車身側面沒什么好說的,完美復刻,點贊。車尾的部分,量產(chǎn)的版本也很好看,不過就變得了年輕味重了些,如果是保留概念車那種平面+紋路的設計,那就太棒了。如果說前面兩個只是稍微跑偏了些的話,海馬7X就真的有些“照騙成分”了。還記得當初海馬公布這款概念車照片的時候,“哇,很酷額!”,結果,實車出來后真的和網(wǎng)友面基卻被騙一個感覺。其實量產(chǎn)車型還是很努力想要還原概念車的設計,應該說概念車的設計太過超前好,還是成本問題,我真的不好說,這個有點難評價,大家看圖吧。接下來我們再看點超高還原度的量產(chǎn)車來平復一下情緒,有些甚至比概念車還美。從E-SEED GT亮相之初就已經(jīng)足夠吸引目光,還是得說一句比亞迪請設計師花的錢真值,全新的Dragon Face 3.0設計確實能在一眾同期國產(chǎn)車里搶占不少眼球,真要挑刺的話,就是讓許多迪粉失望,漢竟然不是一款跑車。 ■寶馬Vison Efficient Dynamics - i8 我們再來看點老一點的概念車轉化成功案例,2008年那會,歐洲吹起了新能源風,寶馬當時拿出了一款夸張的概念車型,當時也沒人注意,沒想到的是,幾年之后,這款車真的上市了,量產(chǎn)的i8與概念車相比一點不落下風,甚至更有跑車的味道,直到現(xiàn)在再來看i8的設計依舊超前。i8停產(chǎn)的鍋,設計師不背。我們再來看點新一點的,日產(chǎn)的最新力作——Ariya。說實話,前幾年的日產(chǎn)設計個人是蠻不喜歡的,有點為了年輕化而年輕化一樣,這幾年算是進步了不少。日產(chǎn)算是比較早進入新能源汽車市場的傳統(tǒng)車企,聆風在全球也有挺強的號召力,這次推出的Ariya,個人覺得很好地兼顧了未來感和現(xiàn)實,據(jù)悉明年將會引入國內銷售。概念車如網(wǎng)絡交友,在各種濾鏡和軟件的加持下,人們容易陷入幻想,網(wǎng)絡交友需謹慎,同理,概念車也該理性欣賞,切勿將它們與實車打上等號。當然各家車企對待概念車的處理方法不同,比如近些年的造車新勢力PPT上都有讓人眼前一亮的車型,但它們卻永遠只能存在于PPT當中。有的車企做事保守,沒到新車發(fā)布前也不會造出概念車來增加關注度,所以造出來的概念車幾乎與實車無異也是相當無趣。不知道你又是怎樣看待概念車,又是否有讓你眼前一亮的概念車使你印象深刻?如果有,歡迎留言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