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牛車網(wǎng)]
我們一貫固執(zhí)的認為,汽車的性價比不應只體現(xiàn)在配置上,看看那些被成本毀掉的設計,真的是讓人非常的“憤怒”,本期內(nèi)容我們匯總了拆解過的車型中一些鮮為人知的偷工減料設計。從中可以看出廠家為了利潤所做出的的品質妥協(xié),雖然這并不違背相關法規(guī),但是卻真的對不住消費者。
廣汽豐田雷凌:超薄地氈僅一層,地板下罕見的廉價再生棉。
雷凌的地氈層很薄,僅有毛氈層和下面的全再生符合棉質材料填充層,并無防潮層和發(fā)泡層。用手觸摸地氈層,絨布非常薄,也不是多層壓制的,屬于最簡單的廉價材料,即便是10萬元的家轎也不太常用這種地氈。其質感更像是7萬元以下廉價車的材料。
![]()
![]()
雷凌的地板下再生棉似乎是有點極端了,再生棉其實在很多廠商的產(chǎn)品上都有出現(xiàn)。即便是大眾甚至是寶馬也一樣會用再生棉。不過大多數(shù)情況下,再生棉屬于稍有異味,且顏色基本呈藍色或者是藍白相間的。雷凌的再生棉不但面積大,而且顏色是黃棕色非常罕見,正在我們想研究下其品質的時候,用手拽了一下,再生棉的地氈居然就破損了。
![]()
不得不說這種少見的再生棉,品質也是比較的極端了。質感生硬且很容易被拉斷,將這層材料掀開后,可見下面的地板上,鋪設了很多瀝青止震貼,這屬于比較常規(guī)的設計。
![]()
長城魏派WEY VV5:底盤大部分區(qū)域“裸奔”,無護板也無防腐層。
WEY VV5發(fā)動機下設計了樹脂護板并配以維護窗,雙拖車鉤設計比較少見,但位置過于靠內(nèi)且拖鉤過小。前副車架雖然是四邊形造型但并非全框式結構,應為傳統(tǒng)元寶梁結構,前方圓鋼管僅為加強結構且采用螺栓固定。
![]()
![]()
![]()
底盤部分僅在油箱處有樹脂防護板,其它大部分區(qū)域之間裸露底漆,防腐噴涂僅出現(xiàn)在局部極少處且缺乏規(guī)范性,油路管線大部分無遮蔽防護。排氣管路局部設計了隔熱鋁箔,有待加強。樹脂油箱旁設計了金屬防護管及隔熱鋁箔。VV5并無四驅版本但底盤預留了傳動軸位置,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底盤布局,對于風噪及零部件安放合理性都有輕微牽連。
吉利繽越:后杠虎頭蛇尾,無實際吸能盒結構。
![]()
繽越后部防撞鋼梁較為單薄,雖然側面呈弓字形結構,但并無內(nèi)層構造。杠體與車身通過螺栓相連,嚴謹?shù)膩碚f,連接件并非傳統(tǒng)的吸能盒結構,而是單薄的鋼片材料。因為相關國標并未規(guī)定車輛必須安裝后防撞梁,所以為了節(jié)約成本,很多廠商就取消了后防撞梁。近年來隨著媒體的曝光,無后防撞梁的車型已經(jīng)“令人發(fā)指”,廠商只得把縮減成本的對象轉移到吸能盒上。
![]()
由于吸能盒的缺失,導致后部碰撞時撞擊力度無法被傳導至縱梁而分散。此外,后部也沒有緩沖泡沫塊,所以低速狀態(tài)下的后部車身自我防護也并不能讓人滿意。
![]()
東風日產(chǎn)第14代軒逸:防撞梁僅有底漆、車頂線束直接粘貼、排氣通道低成本平面鋁板。
![]()
取下緩沖層后,露出了防撞梁的真容。軒逸的防撞梁都沒有噴涂色漆層,只有防銹底漆層。如此處理雖然并不影響什么,但是的確省下了成本和工序,這個環(huán)節(jié)的設計者很有節(jié)約的能力。不過由于沒有色漆層,隨著用車時間的增加,較薄的防銹底漆會慢慢被熱量和外界環(huán)境“腐蝕”,相對于噴涂色漆層的金屬部件來說,其使用壽命顯然難以保證。
![]()
車頂棚內(nèi)的線束布局也是比較隨意,完全手工粘貼膠帶固定,甚至都沒有專門設計打膠的槽。如果維修頂棚,再重新布線,基本上就是隨意貼回去。線束也不存在任何的防護措施。
![]()
軒逸的底盤中央排氣通道,雖然使用了鋁箔板隔熱層,但不是半球紋鋁板,而是平面板材,在散熱面積上顯然小了不少,而且成本低了一些。這些平面鋁箔板并不是完全填充覆蓋到通道槽內(nèi),而是選擇性的圍繞著排氣管布置,盡量節(jié)約材料成本。
東風悅達起亞智跑:樹脂塑料后杠形同虛設。
![]()
起亞智跑后部防護結構讓人頗感意外,防撞梁居然采用了早已淘汰的樹脂材料,這也使得其后部防護成為了整車安全的一大硬傷。樹脂材料類似于高檔塑料,其強度無法與金屬材料相提并論,幾乎形同虛設的樹脂杠的確不令人滿意。至于吸能盒和杠體縱向吸能結構,就更是無從談起了。
![]()
華晨寶馬新3系:地板下線束布置非常多,且都近似于“裸奔”,無防護。
![]()
![]()
地板邊緣的各種線束就更令人失望了,基本全裸著。真的不用擔心短路或受潮嗎?
![]()
![]()
![]()
![]()
線束防護水平低,地板下再生棉+大量線束裸奔,這還是40萬的寶馬嗎?海外版是否也如此設計?這些疑問,恐怕只有華晨寶馬才知道答案。
總結:現(xiàn)在的汽車價格的越來越透明,4S店的優(yōu)惠也是非常給力,原價提車的情況基本只發(fā)生在新車上市的前幾個月,廠商的單車利潤正在降低。其實即便如此,汽車產(chǎn)品依然利潤豐厚。那么利潤來自哪里?羊毛出在羊身上,新車靚麗的外表和豐富的配置,背后也隱藏了你看不見的成本控制。偷工減料節(jié)約成本的地方,不拆開看是永遠不知道答案。雖然我們不能要求廠商“分量十足”,但是在品質方面也不能太馬虎吧。我們想說的是,一分錢一分貨,用在汽車產(chǎn)品上特別合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