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系品牌中,本田、豐田、日產(chǎn)作為“日系三杰”,在國內(nèi)汽車市場中占據(jù)了一席之地,而同為日系品牌的三菱就顯得有些拖后腿了。
其無論是銷量,還是推陳出新的節(jié)奏上都顯得格格不入。
近年來,“日系三杰”都在不斷升級旗下產(chǎn)品,豐田更是推出了TNGA平臺,其主力車型也都出自于全新平臺,產(chǎn)品力進一步提升,而三菱顯然跟不上隊伍,逐漸落伍了。以至于難免讓人猜疑,三菱會否步入鈴木退出中國市場的后塵。
三菱或退出中國市場?
新能源項目開工“回擊”傳聞
近日,三菱汽車陷入“或退出中國市場”的傳聞,可謂是一石激起千層浪。隨后,三菱汽車第一時間做出了官方聲明,并表示將與廣汽集團進一步深化合作,擴大事業(yè)發(fā)展、改善收益。
7月8日,廣汽三菱新能源車項目開工暨研發(fā)大樓竣工儀式在湖南長沙舉行。可以說,這次活動也是對日前盛傳“三菱或退出中國市場”的一次強有力的回擊。
據(jù)了解,廣汽三菱新能源車項目將由廣汽集團和三菱雙方聯(lián)合開發(fā),新車計劃在2021年正式量產(chǎn),將采用國際化造型設計,匹配成熟的新能源技術,具備下一代智能電動車性能等特點。
事出必有因,無風不起浪
“不思進取”的三菱讓人擔憂
面對退市傳聞,三菱汽車雖然第一時間做出回應,并且積極投入新能源汽車的研發(fā),不過,人們似乎更相信“事出必有因,無風不起浪”這句話。
近日,三菱汽車發(fā)布了2019財年業(yè)績報告,2019財年的銷售收入為22703億日元,同比下滑10%;運營利潤為128億日元,同比暴跌89%,營業(yè)利潤率僅為0.6%;歸屬于母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258億日元,為近三年來最低水平。
雖然2019年三菱在中國實現(xiàn)了3.5%的增長,達到了13.6萬輛,但是對比起日系的“兩田”,完全就不是一個量級的。
今年以來,受疫情的影響,三菱更加雪上加霜。2020年5月,廣汽三菱單月銷量僅為0.7萬輛,同比下滑30.07%。1-5月累計銷量只有2.27萬輛,同比下滑56.42%,簡直就是腰斬。
對于技術而言,三菱大可不必讓人擔憂,畢竟有帕杰羅、Lancer EVO這些神一般存在的車型,但最讓人擔憂的卻是,那多少有些“不思進取”的態(tài)度。
就拿風靡越野圈的帕杰羅為例,拋開它強大的越野性能不談,其2020款車型無論是外觀,還是內(nèi)飾設計都明顯落后了不止一代,甚至說它是上世紀的產(chǎn)物也毫不為過。
目前廣汽三菱擁有歐藍德、勁炫、奕歌三款燃油SUV,以及兩款新能源SUV(祺智EV和PHEV),實際上五臺車里有四臺都是“陪襯”,能撐起品牌銷量的只有歐藍德一個。根據(jù)相關數(shù)據(jù)顯示,2018年,廣汽三菱全年銷量14.4萬輛,其中歐藍德獨占10.5萬輛,占比高達72.9%;2019年,歐藍德銷量8.5萬輛,同比下降19.04%,占廣汽三菱總銷量(13.3萬輛)的六成以上。
受疫情影響,今年第一季度歐藍德銷量僅為7421輛,原本被寄予厚望的奕歌也并未能撐起品牌銷量。
2021年才推新能源新品
“后知后覺”的三菱能突出重圍?
三菱的“不思進取”也體現(xiàn)在新能源方面。2018年,廣汽三菱旗下首款新能源車型祺智EV上市,其不僅掛著廣汽新能源的logo,而且與傳祺GE3堪稱“孿生兄弟”,從外觀、內(nèi)飾設計以及配置、動力等,二者幾乎一模一樣。
然而,這波“拿來主義”的快捷操作,無疑更像是廣汽三菱為了雙積分的無賴之舉。
這樣的操作更別期望其銷量能有突破,在新能源汽車銷量排行榜中,幾乎找不到祺智EV的身影。
如今,面對新能源市場競爭加劇以及雙積分政策的壓力下,廣汽三菱加速新能源汽車的布局似乎同樣顯得有些遲緩。
目前,合資品牌幾乎都加速了新能源汽車的布局,并推出了旗下新能源車型。就連“跌跌不休”的法系品牌東風標致也推出了自己的新能源車型——e-2008,更不說最為強大的競爭對手特斯拉,其Model 3早已完成國產(chǎn)化,并且高居新能源銷量榜首。然而,廣汽三菱其真正意義上的新能源產(chǎn)品將要2021年才得以推出,如何突出重圍?
從此次廣汽三菱新能源車項目來看,其將由廣汽集團和三菱雙方聯(lián)合開發(fā),這個“聯(lián)合開發(fā)”最值得關注。所謂“聯(lián)合開發(fā)”,就是廣汽集團和三菱汽車兩大股東方一一都參與到新一代新能源車的研發(fā)中,兩者都擁有技術知識產(chǎn)權。
這就意味著曾經(jīng)“以市場換技術”的方式在廣汽三菱這兒即將成為過去式,自此,廣汽三菱不再是三菱的“海外代工廠”,而是一個具備更強大技術基因、更豐富優(yōu)勢資源的獨立車企。
設立技術研發(fā)中心除了能更好地融合股東雙方人才資源,還能有效提升其本土化研發(fā)能力。對于國內(nèi)消費者的需求和喜好,本土研發(fā)人員總會比外國人有著更準確、更深入的理解。因此,于廣汽三菱而言,設立技術研發(fā)中心不但加強了其技術可持續(xù)發(fā)展能力,更為整個企業(yè)向電動化、智能化轉型注入新的力量。
由此可見,廣汽三菱也并非沒有一絲希望,其仍需厚積薄發(fā)。當然,雙方深厚的技術儲備最終落地還得看產(chǎn)品力,“后知后覺”的廣汽三菱能否突出重圍,也還得等到2021年,其新能源新品推出后方能知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