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車的同行身高超過1.8米,座椅調到他最舒服的姿勢,我在后排已經(jīng)覺得憋屈了。于是我把腿越過中間的隆起,放到副駕駛后邊——那邊的后排因為有攝像設備而更窄,用一種半躺的姿勢努力讓自己舒服一下。
這是長安馬自達CX-30給我的第一印象,盡管雨后的青島空氣清新氣候涼爽,但我莫名感到一股燥熱。過于狹小憋屈的空間,讓我對講解會上廠家所說的"改進"無法認可:所謂反向研究蝴蝶架構的后懸掛,不就是個扭力梁非獨立懸掛嗎?
這個懸掛給2653毫米軸距的CX-30釋放了多大的后排空間?而12.99-17.19萬的定價,又是誰給了這輛不到4.4米的小車如此大的信心?僅僅是依靠2.0的全系發(fā)動機嗎?
第一代馬自達3所在的那個年月,2.0的發(fā)動機數(shù)據(jù)在同級別中是佼佼者,強硬的底盤和獨立懸掛加持,才有"東瀛寶馬"的稱呼,操控自從成為馬自達的招牌。但那是以前的馬自達,自從扭力梁非獨立懸掛用在昂克賽拉上,馬自達的顏值和操控獨二的優(yōu)點,已經(jīng)只剩顏值了。
盡管好看與否是見仁見智的事情,但我還是很喜歡馬自達系列的家族設計,大概人到中年還有一顆年輕的心。CX-30顏值一樣可圈可點,但要讓我買的可能性不大了,畢竟這車從內到外就是給小孩設計的。
馬自達廠家高層在品鑒會上說這個懸掛有兩個優(yōu)點:一是在保證操控的基礎上給車輛釋放了空間;二是這個懸掛只有日本一家工廠能生產(chǎn),是進口部件。所以,廠家沒有說它是扭力梁懸掛,同時偷換了一個概念,不提操控只說成本。
那我提一個:一旦壞了,更換的成本是不是更高?我再提一個:漂洋過海的配件來到中國消費者手里需要多久?山東規(guī)矩主陪帶三個而且杯杯干掉:這個懸掛節(jié)省出的空間在哪里?
或許馬自達對操控有自己的理解,底盤懸掛調校有獨到的地方。但能達到PSA集團魔毯懸掛的級別嗎?把扭力梁非獨立懸掛發(fā)揮到極致的法國人,曾經(jīng)在中國車市大火的法系車,如今敗走麥城,首當其沖的原因就是非獨立懸掛。
法國人軸,日本人也不差,率先更換扭力梁非獨立懸掛的昂克賽拉和CX-30身先士卒。昂克賽拉好歹接近四米七,CX-30嬌小的身軀定價卻比昂克賽拉高,真不知道馬自達是怎么理解階梯化定位和定價的。
12.99萬的起步價是手動擋,全中國賣不出兩輛去是肯定的。自動擋入門版配置低到可憐,真要考慮買最起碼要從14.39萬的質悅型入手,以馬自達一萬年不降價的調性,辦下來要16萬多。
都16萬了,為什么不買CRV、探歌、榮放、途勝……僅僅依靠情懷嗎?馬自達車主又能從哪款車可以升級為CX-30?整個馬自達體系才5款車,壓根沒有升級的產(chǎn)品和渠道。
再來看一下官方公開的競品車型:CX-30和C-HR/奕澤兄弟倆比。在合資小型、入門級緊湊型SUV之中,C-HR/奕澤的動態(tài)表現(xiàn)是最好的,由于基于TNGA架構打造,其重心較低,駕駛感受很接近轎車。此外,C-HR/奕澤的動力響應快且平順,轉向有質感,關鍵底盤采用的是獨立后懸掛。
在整個試駕中,馬自達CX-30算是比較好開的,但馬自達的調校偏運動,懸架相對硬,再加上采用的是扭力梁后懸架……我開的時候刻意選了幾個減速帶,整個車的顛簸那叫一個崩潰。作為一個馬自達車主且對這個品牌懷著深深的崇敬,我想跟大家說一聲:你大爺已經(jīng)不是你大爺了。
扭力梁懸掛毀了一代神車昂克賽拉,定價毀了CX-30。CX-8上市時的盛況想必大家還記得,現(xiàn)在呢?4S店里都找不到,廠家做匯報也不再提這款車,一個品牌和空間達不到漢蘭達標準的車非得心比天高,結局就是命比紙薄賣不下去也不敢生產(chǎn)了。
大概老一代馬自達車迷的情懷也就終結于此了。大概新一代的車主僅靠顏值會掏錢,買完以后呢?16萬買這么個車,我買個入門的BBA不香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