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復性消費是一個偽命題,3-4月只是補償性增長。整體來看,乘用車市場還是下降,雖說商用車市場有所增長,但消費還是乏力。其實不僅是汽車行業(yè),餐飲、旅游、百貨零售都很不景氣,疫情對經濟更深層次的影響,尤其是消費信心方面的負面影響,短期內并不會消失。
此前很多人對報復性消費的預期,來自非典時期的歷史經驗,因為在非典疫情結束后,汽車銷量快速回升。不過對比兩次疫情,不能忽略兩點:一、我國經濟已經告別超高速增長期,經濟走勢直接關系到消費者是否有能力購車,有沒有意愿買車;二、雖然國內疫情得到了有效控制,但全球范圍內疫情仍在持續(xù),這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消費者信心的恢復。
更具體的表現是,此次疫情對就業(yè)、收入、物價等方面的影響,使得大多數人抗風險意識提升,消費趨于理性。一項名為《疫情期間大眾消費信心調查》的報告顯示,超6成受訪者表示會更加趨于理性消費,僅有11%表示將擴大消費,疫情之后,90后、00后的超前消費習慣,可能也會冷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