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昌河鈴木在其官網發(fā)布消息,日方所持有的該公司所有股份全部轉讓給中方,昌河鈴木從此變更為江西昌河汽車有限責任公司。至于長安鈴木,最近也傳出,日方要向合資中方——長安汽車轉讓股權的傳言。其實,在公眾眼中,鈴木汽車退出中國已經沒有懸念了。有消息說,鈴木方面今后要著力開發(fā)印度市場。
曾幾何時,日本鈴木汽車攜“小型車之王”的美譽來到中國,在微車領域強勢進入。記得當時,國內微車正是大發(fā)展的時期,長安、昌河、哈飛、五菱等勢頭很猛,但得到鈴木的青睞,依舊是一件意義重大的事。長安鈴木、昌河鈴木在合資之后,發(fā)展迅速,雨燕、北斗星等產品,得到了中國消費者的青睞。但似乎,他們在日子好的時候,并沒有做好對未來的準備。在SUV成為市場新寵的時候,鈴木沒有抓;在新能源成為中國發(fā)展的主流方向,小型新能源車起步優(yōu)勢明顯,鈴木也沒有抓;即便是小型車,近些年面對雨后春筍般的個性化小車的推出,鈴木似乎還是沒有發(fā)力??赡?,他們還在用自己過往的輝煌記憶,指導著今天智能、互聯時代的市場競爭。
當前,中國汽車企業(yè),特別是自主品牌車企的進步有目共睹。得益于汽車“四化”——智能化、網聯化、共享化和新能源化的快速普及,以及消費的快速升級,汽車產業(yè)早已與世界同步,有的方面甚至要超前于國際。固執(zhí)己見,不把握未來,不去抓住中國消費者的需求,合資車企想通過一款全球車通吃天下的局面,早已一去不復返了。
鈴木在中國的合資已經成為“過去時”,其中很多經驗教訓值得其他合資車企,特別是經營得不太好的合資車企認真總結。
說到這,不得不提法系、韓系合資車企等在中國的表現。特別是法系車企,如果說以前,憑著產品、技術、品牌的優(yōu)勢,法系車還能在國內市場抓起一些銷量的話,那么進入新時代之后,法系車的表現已經無法與其品牌相匹配。擁有三家合資車企的法系車,居然沒有一家能夠以過硬的市場表現說話,這確實值得人們警覺。有人說,法系車的問題,是只造自己認為好的車,對消費者的看法并不真正重視;有人說,法系車的問題,是中法之間的文化差異,法國文化在中國還是小眾,不容易進行大眾化普及;還有人說,法系車的問題,出在法方的傲慢,對中國市場變化的漠視,而且還聽不進中方人士的諍言……
中國市場已經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不能再用老的經驗,看待今天這個全新的市場。今天,“合資”早已不再是賺錢的“萬能法寶”。合資是中外雙方為了一個目標走到一起,將雙方的優(yōu)勢發(fā)揮到最大,贏得消費者。如果只算計自己的那一點利益,而不顧合資伙伴,不顧市場變化,不顧消費者,這樣的合資,能走得下去才怪。
這里,不得不提韓系車企。跟法系車一樣,韓系車前一階段遭遇了“滑鐵盧”,兩個合資企業(yè)面臨巨大的困難和挑戰(zhàn)。但是,現代汽車的做法就積極很多,他們從總部開始高度重視這種變化,調產品、調策略、調打發(fā),高度重視中國專家、媒體、消費者的意見。這與法系車形成鮮明對比。
是不是真正重視中國市場,不是放在嘴上,而要看行動。菲亞特走了,鈴木走了,接下來,還有誰會離開中國這片全球最大、機會最多、利潤最豐厚的市場?也許,只有他們自己心知肚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