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的 “招風耳”,這對外后視鏡,真是讓愛又讓人恨。沒有它,提車上路會膽顫;有了它,風噪風阻又礙眼。想象沒有后視鏡的汽車,全身線條的流暢再也不會被打斷,豈不美哉!
由此近年來,“虛擬后視鏡”概念十分流行。而且,頭號汽車從國家知識產權局獲悉,奧迪在華申請的虛擬后視鏡專利獲批,這給虛擬后視鏡車型未來在中國道路合法行駛,帶來了諸多猜想。
奧迪在自己首款電動SUV——e-tron上運用這一新技術,把小耳朵“折疊”成攝像頭,為車型增添了低調的科技亮點。車主在車內就能觀察路況,高清顯示屏,保障一路安全行駛。
但有人認為如此操作是車型配置中的“雞肋設計”,不過是品牌用來造勢的噱頭。一來挑戰(zhàn)了行車習慣:左右對稱的“小耳朵”造型有百余年的歷史,一時半會車主們不會習慣從車內顯示屏觀察車外情況。
再者,人類大腦的特點是相信“眼見為實”,決定了車主對電子攝像傳輸畫面的低信任度。所以有論調稱,虛擬攝像只能算個噱頭,無法在未來大行其道。
但小編想說,從理論上講,虛擬后視鏡比傳統(tǒng)后視鏡好太多,因為它會讓行車更安全。
我們都知道,后視鏡在行車安全中扮演了極為重要的角色,但傳統(tǒng)后視鏡是存在視覺盲區(qū)的。相信許多車主都有這樣的體驗:駕駛過程中疲憊了,想要換個姿勢,又或者想“葛優(yōu)癱”休息會,那你會發(fā)現距離較近的其它車輛就進入了你的視覺盲區(qū),造成安全隱患。
虛擬后視鏡主要采用攝像頭來采集實時視頻信息,而攝像頭能夠通過改變焦距來獲取更廣的畫面范圍,使其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善傳統(tǒng)后視鏡的”視野盲區(qū)”問題。
下雨不愁。傳統(tǒng)后視鏡已受到天氣的影響,雨雪霜凍,都會對鏡面可識別度造成影響。此外,光線也是傳統(tǒng)后視鏡的一大致命傷。在夜間行車時,傳統(tǒng)后視鏡就像“眼前遮住了簾,忘了掀開”一樣,什么也看不清。
相比之下,這些問題都能用虛擬后視鏡來解決。虛擬后視鏡的屏幕在車內,有更強的適應性,不僅不受雨雪影響,還可通過智能亮度調節(jié)來避免光線不足的問題,保障惡劣環(huán)境下的每一次極限出行。
輕續(xù)航。前文說到的風阻問題,大概是虛擬后視鏡問世的核心原因。虛擬后視鏡不僅可以解決盲區(qū)問題,在風阻方面,由于虛擬后視鏡體積更小,且為攝像頭,所以它的形狀更容易變化,更利于汽車風阻的降低。
據了解,本田e 電動車配備的虛擬后視鏡可比采用傳統(tǒng)后視鏡降低90%的風阻,可降低整車風阻的3.8%。對于新能源車來說,風阻也是續(xù)航里程的敵人,所以,新能源車比傳統(tǒng)燃油車更需要虛擬后視鏡。
所以不難理解這次奧迪的新動作,快人一步注冊專利更有利于其電動汽車的發(fā)展。如果是汽車行業(yè)的未來是新能源的話,那虛擬后視鏡大概率會在風口上扶搖直上、一飛沖天。
如此看來,虛擬后視鏡有諸多優(yōu)點,的確不能算是一個雞肋配置。但是各位看官稍安毋躁,據小編觀察,這樣的“騷操作”在短期內無法普及。
政策有限制??v觀全球汽車市場,日本是虛擬后視鏡領頭羊,雷克薩斯ES已經在日規(guī)版車型上實現了量產,本田e電動車也將全系標配該配置。這兩個車企之所以敢這么去干,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日本法規(guī)允許了汽車可以配備虛擬后視鏡。
同樣,美國、德國以及歐盟地區(qū)也很大膽,愿意去做這樣的新嘗試。但除此之外,全球的大部分國家,包括中國,還不允許車企這么做。
沒有了政策,就算你車企敢搞,想要銷售還是得老老實實換回去。比如這次亮相的e-tron,想法是很棒,但國內在售奧迪e-tron還是只有傳統(tǒng)光學后視鏡。政策不允許,這便是阻擋虛擬后視鏡普及的重要原因。
優(yōu)勢不明顯。虛擬后視鏡依托新能源汽車才能真正彰顯自己的優(yōu)勢,但現在中國馬路上奔跑的主力軍還是傳統(tǒng)燃油汽車,一定程度壓抑了其特點。
其次,隨著汽車配置的完善,盲區(qū)監(jiān)測、并線輔助、全景倒車影像等配置已經非常常見了,這些都有利于改善傳統(tǒng)后視鏡的盲區(qū),所以,虛擬后視鏡并不是解決視線盲區(qū)的唯一方案,目前來看,也并非最佳方案。
價格少共鳴。虛擬后視鏡對于成像效果、拍攝效果的要求很高,這也會影響到生產成本,繼而影響到售價,消費者不買賬的幾率會大幅增加,普及起來就更難了。
使用期間的維修護理也是一個問題。由于虛擬后視鏡是電子部件,不免會因為外界原因產生短路、過熱等問題,可靠性會差一些,而且這要是壞了,連開到修理廠都要戰(zhàn)戰(zhàn)兢兢的。
從梅爾塞斯駕駛史上第一輛真正意義上的汽車,遭人非議側目開始,就預示著每一次車型的革新必將伴隨陣痛。
所以對于變化,辯證看待,保持開放的心態(tài),就是最好的狀態(tài)。小編認為,后視鏡的消失或許就是未來汽車設計的必經之路,各位準備好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