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車動力原創(chuàng),作者鄧瑞鵬,轉(zhuǎn)載請注明出處!
![]()
近日,筆者看到有網(wǎng)友在討論:銷量不佳的馬自達會不會像鈴木一樣退出中國市場?當看到這個問題時筆者心里有點詫異,難道馬自達在大家心中居然走到這個地步了?今天我們就一起來討論討論這個問題。
![]()
我們先來看看鈴木,鈴木于2018年退出中國市場,其最主要原因是因為銷量不佳,那銷量不佳的主要原因是為什么?是技術(shù)落后嗎?現(xiàn)如今國內(nèi)某些城市(諸如重慶)仍然存在非常多的鈴木出租車,要知道對于動輒便行駛超過100萬公里的出租車來說,三大件的可靠性與耐用是最重要條件,所以從技術(shù)來看鈴木問題并不大。
![]()
其實鈴木銷量不佳的最主要原因便是因為空間,國內(nèi)消費者對于大空間的喜愛從一眾車型進入國內(nèi)必須加長便能感受到;而作為K-car制造專家的鈴木而言,旗下車型全是微型、小型、緊湊型車,過于單一的產(chǎn)品矩陣自然不跟不上國人消費理念的升級。而鈴木退出中國市場后在印度混得風生水起(旗下多款車型在銷量榜霸榜),畢竟對于發(fā)展情況欠佳的印度而言,鈴木旗下車型非常適合其國情;從這里也能感覺到,鈴木就像是“扶貧”,在國內(nèi)車市發(fā)展初期貢獻出一份力量后“悄然離開”,再去到印度為其汽車市場發(fā)展貢獻力量。
![]()
那反觀馬自達,盡管不少消費者反映旗下車型在同級別中沒有空間優(yōu)勢,但至少也不能將其歸到“K-car”這一類吧;況且人家從緊湊級車到中級車甚至七座SUV都有涵蓋,其產(chǎn)品矩陣足夠豐富。所以,馬自達與鈴木有著本質(zhì)區(qū)別,要面臨退市基本是無稽之談。
![]()
2019年1-11月馬自達共售出新車20.32萬輛(12月銷量暫未公布),與去年同期銷量下跌19.3%,按此估算今年鐵定無法完成27萬輛的銷售目標。的確,與豐田、本田等“日系大佬”相比馬自達的銷量不算好,但要知道馬自達本就是日系中的小廠。并且,只要對汽車行業(yè)稍微了解一點的朋友都知道,法系品牌如今的日子比馬自達可要難過太多了,人家都還在“苦苦支撐”,馬自達又何來退市一說?
![]()
同時還有一點上也能體現(xiàn)出馬自達如今并沒有退市風險,那便是馬自達最大的標簽——執(zhí)拗,馬自達的執(zhí)拗分為兩個方面。首先是產(chǎn)品本身,在渦輪盛行的當下,各大車企紛紛玩起了小排量渦輪,而馬自達還在堅持自然吸氣,這算是對自身技術(shù)自信的一種體現(xiàn);同時,在消費者都需要大空間時,馬自達為了車型更好的均衡表現(xiàn)偏偏堅持不加長。這些堅持可能會降低競爭力,但對喜歡馬自達的朋友來說這正是它的魅力所在。
![]()
第二個堅持便是價格,馬自達一直秉承不以價換量的策略,即便是銷量不佳也不會給出太多終端優(yōu)惠;看看某些豪華品牌,為了銷量甚至給出7-8折優(yōu)惠售車,這對品牌來說還是會受到一定傷害。并且,馬自達堅持價格的策略還能保證經(jīng)銷商利潤,銷量不佳但利潤足夠其實問題并不大。正是這兩方面的執(zhí)拗,讓筆者堅信馬自達并不會陷入退市危險,因為只要它敢一直這樣堅持,就證明人家遠遠沒到過不下去那一步;如果馬自達哪一天真開始大幅終端優(yōu)惠了,那才到了值得擔心的時候,但反過來想,如果馬自達愿意在價格上做文章,提升銷量是難事兒嗎?
![]()
寫在最后:從多方面來看,馬自達退出國內(nèi)市場基本是不可能的。其實鈴木與馬自達都有著相同點,它們都不會為市場做過多的妥協(xié);鈴木到退市那一天仍然堅持自己的K-car路線,而馬自達的堅持更像是為真正懂它的人堅持,所以這兩個品牌在國內(nèi)基本上都不怎么“招黑”。最后不管怎么說,筆者都希望這兩家車企在各自領(lǐng)域越來越好,而最重要的便是繼續(xù)堅持自己,走自己想走的路,這才是它們各自粉絲愿意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