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很多消費者眼中,非全尺寸備胎被視為是“簡配”的代名詞。之所以有這樣的想法,原因不外乎是車主認為非全尺寸備胎小,價格更便宜。實際上真實情況絕不是車企不厚道所致。
首先,非全尺寸備胎的配套費用不見得比全尺寸備胎便宜。一車四胎,但備胎每車只有一條,從車企配套的角度說,非全尺寸備胎由于配套量少,所以車企配套采購的費用不見得更便宜。以最新款的東風日產(chǎn)騏達為例,T125/80R16非全尺寸備胎4S店售價不低于600元(含鋼輪轂),比195/60R16的原廠胎還貴。網(wǎng)上查了一下,一個16寸4J的備胎輪轂售價就高達260元!
不過,網(wǎng)上很容易找到那種適配195-215mm胎寬的16寸6.5J鋼輪轂,其售價也就100元左右,配上500元的195/60R16原廠胎也不過600元上下,換句話說,如果車企以配套價來采購這樣的全尺寸備胎組合,價格不見得會比非全尺寸備胎更高。所以,非全尺寸備胎絕不是“簡配”。
而諸如奧迪SQ5或阿爾法·羅密歐Stelvio之類的車型,配備的就是如上圖的“折疊備胎”——所謂的折疊胎其實是即時充氣的非全尺寸備胎,胎壁由特殊材料制成,很軟,可折疊,這種備胎的價格比原車輪胎更是高了不止一星半點。
車子到底是配全尺寸備胎還是非全尺寸備胎,其實直接受制于備胎槽的深度和大小,而備胎槽的設計在汽車設計領域中往往是個技術難點——備胎槽的大小會受到后懸架結構、排氣管布置、油箱位置以及后備廂上層設計的綜合制約。
所得簡單點,如果采用非全尺寸備胎,由于胎寬小很多,后備廂地板下的空間就可以被壓縮,地板上的行李裝載空間就會更大。你是想要一個全尺寸備胎呢還是想要多出50L的后備廂空間?鑒于備胎在現(xiàn)實用車過程中的使用率并不高,所以很多車企就壓縮了備胎,從而換取更大的后備廂儲物空間。
而奧迪SQ5或阿爾法·羅密歐Stelvio之類的車型之所以配備之所以配備折疊備胎,主要原因就是原車車胎尺寸太大了,而后備廂受到寬度、長度以及懸架結構布置的限制,不可能放下符合標準的非全尺寸備胎,所以,更昂貴的折疊備胎就成了唯一的選擇。
這個問題要視個人需求來決定。如果只是城市代步,在城市道路上呼叫救援比較容易,所以是不是全尺寸備胎——甚至有沒有備胎,都不是什么大問題。
但是對于經(jīng)常跑長途或喜歡自駕游的車主來說,全尺寸備胎一定是標配——很簡單,大師看中的不是輪胎,而是備胎槽。說兩個大師親身經(jīng)歷的例子,大家就會明白全尺寸備胎槽的好處了。
大師自己曾經(jīng)在滬杭高速以120km/h行駛時遭遇左前胎爆胎——是爆胎,不是漏氣哦,就是胎壁爆得爛爛的那種。當時車上坐滿5人,后備廂裝滿了行李,有ESP幫忙,車子依舊保持直線行駛,慢慢停在路邊,而原車胎采用了輪轂保護設計,所以爆胎的輪轂也沒有任何受傷——當然了,這是后話,和本文無關。把后備廂行李卸下來,打開地板取出全尺寸備胎,直接換在左前輪上,爆掉的胎連同輪轂直接扔進備胎槽,蓋上地板,再把行李裝回去,完美如初!只用了半小時就重新上路——其中大部分時間都用來裝卸后備廂行李了。
后來有一次和朋友租車旅游,右前胎被扎,卸下后備廂行李之后,發(fā)現(xiàn)備胎是T125非全尺寸備胎,不可以直接換在前輪上,于是先用備胎換下右后胎,再用右后胎換下右前胎,最后將換下來的右前胎扔進備胎槽,發(fā)現(xiàn)高出地板一截,地板沒法蓋上了。于是只能將就著把行李塞進后備廂,最后還有兩個20寸的拉桿箱怎么都塞不進去了,只能讓三個后排乘客抱在懷里,然后跑了100多公里路……整個換胎過程前前后后折騰了快兩個小時!
明白沒?全尺寸備胎最重要的不是胎,而是那個槽。如果你的備胎是上圖和下圖這兩種外掛式的備胎,那就無所謂備胎是全尺寸還是非全尺寸了。
其實最慘的要算那些配備折疊備胎的高檔車,這類車如果在自駕游的時候遇上爆胎或漏氣,車主頭就大了,因為換下來的胎壓根就放不進備胎槽里!鑒于車上載滿了行李,那么就意味著車上再無空間可以容納一條臟兮兮的廢胎;想直接把廢胎扔路邊走人吧,又舍不得,畢竟一個原車輪轂要四位數(shù)的價錢呢!
很多車都增加了7座版本,并由于種種原因沒有配備備胎,只是給了由一臺電子氣泵和一瓶補胎液組成的“補胎套裝”。大師對于這玩意向來不感冒,因為“補胎套裝”向來只能補漏,對于爆胎則無能為力。對于這類車,大師還是建議直接配防爆胎,當然了,如此一來舒適性會有所折扣,魚與熊掌不可兼得。
寫在最后
是不是全尺寸備胎不重要,關鍵要看你自己的用車需求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