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30 M3對于我來說,是不可替代的車款之一,由衷的羨慕每一個擁有它的人。
很矯情的,我個人非常喜歡那些同我年紀相仿的車款。雖然在我的成長歷程里,總是能接觸到這些車款,然而我卻從來沒能一直擁有它們中的一個。雖然每一次邂逅都是短暫的,甚至有些喜歡的不行的車款本身并不屬于我,卻也給我留下了美好的回憶。
也許跟所處的群體有關(guān),身邊越來越多的人喜歡去修復或者復活一款真正能夠稱之為經(jīng)典之作的高性能車。然后用它們?nèi)ヅ苜惖?。在這里也稍微說一下吧,所謂跑賽道并不完全指要去參加什么比賽,我經(jīng)常也會在賽車場的開放時間,開平時代步的車下去跑跑。就只是跑,釋放一下平日里被迫壓制著的動力。
許多年下來,這就讓我始終保持一個固有的認知,高性能車不管到了什么年紀,都應該讓它盡情的去奔跑。
30歲的 BMW E30 M3
2019年,這輛BMW E30 M3終于滿30歲了,可以申請老爺車牌照了。不久之前,新的車主接走了它,這一任車主剛剛拿到了2018年澳門格蘭披治大賽車Food4U路車賽冠軍。有趣的是,這輛車遇到的每一任主人都是車手,開車干凈利落。
一輛高性能車在它有生之年能遇到真正懂它和能夠駕馭它的人,是幸運的。
1972年寶馬運動部(BMW MotorSport)成立,然而工程師們等了近11年才真正獲得研發(fā)高性能民用車的機會。上世紀80年代,國際汽車運動聯(lián)合會(FIA)規(guī)定參加世界房車錦標賽(WTCC)A組的賽車必須以民用車版本為基礎(chǔ)進行改裝,且在賽季開始前的12個月內(nèi)有至少5000輛的累積產(chǎn)量。于是寶馬運動部從1983年開始著手研發(fā)針對WTCC賽事的寶馬3系列賽車,這也催生了民用版M3的誕生。
寶馬第一代M3基于底盤編號為E30的3系轎跑車進化而來,車身葉子板相比普通3系更寬,用以容納更寬的車輪,同時增加了的前保險杠下擾流和含有新的設計元素的C柱以及修改后的后車窗設計可以進一步改善車子的空氣動力性能,加上很多其他的修改。整個E30 M3最終基于E30普通3系的車身修改之后,剩下原封未動的部分也只有那個向前推開的發(fā)動機蓋了。
這輛E30 M3的外觀并沒有進行太多的改裝,基本保留了車身原有的設定,只是加了一個向上翹起的后尾翼,這款尾翼是E30 M3在其輝煌的賽車戰(zhàn)績里頗有紀念意義的一款。
其實原本車子是黑色的,車子剛剛拿回來的時候,前擋風玻璃上貼著一張香港《人車志》的遮頭貼紙,我當時一直好奇,這輛車會不會跟《人車志》曾經(jīng)寫過的那輛有什么關(guān)系。后來我才對上號,這輛車還真是《人車志》當時買回來一邊改裝一邊更新內(nèi)容的那輛??上У氖?,《人車志》和其他很多紙媒一樣,沒能在電子平臺化的新媒體風潮中堅守到最后。于是這輛車就到了我們這個群體其中一人手上。
車子2016年底從香港運抵廣東國際賽車場后,我們給全車貼了白色車身膜,目的只是為了讓稍后將進行的車身拉花看起來更明顯,有那么一段時間這輛車和另一輛E46 M3,以及一輛M235廠車用著相同的WAKOS拉花。
車身變成白色后,原本就在車上的那套白色17寸BBS輪轂就顯得很協(xié)調(diào)了。
第一次駕駛這輛車,對于我來說,還真有那么點儀式感的節(jié)奏。拿起車鑰匙時,內(nèi)心是激動的。打開車門,稍微有點艱難的把身體塞進那張與我身形稍微不符的RECARO賽車座椅后,先環(huán)顧四周,只見到車子的內(nèi)飾保持的非常完整,門板上的針織布部分也非常緊致,沒有一點松垮垮的痕跡。
調(diào)整好坐姿后就啟動了車子,身后傳來轟轟的排氣聲讓我感覺心臟快跳崩了,適應了幾秒后稍微冷靜了一些。踩下離合,掛進1擋,離合行程有點長,左腳要抬高點才能到達耦合點。畢竟是上世紀80年代中期的作品,這點心理準備我還是有的。緩緩的把車子開上去賽車場后場空地的通道,試著深踩了一下,車子的反應并沒有讓人手忙腳亂。第一次的換擋還是沒能做到完全的流暢,車子振動了一下,那種純粹機械性高性能車特有的感覺。低速時強化LSD會讓車子抖動,像是在催促你盡快把轉(zhuǎn)速拉高。從車房門口移動到維修區(qū)出口位置那短短的幾百米,卻也給了我極大的滿足感。
大概描述一下在賽道里駕駛一輛進行過深度改裝的E30 M3是什么感受。
雖然鉆進駕駛艙后的感覺有點像是鉆進了新款M3的車尾箱,不過個人卻很喜歡這種并不壓迫的緊迫感。包裹性很好的RECARO賽車座椅緊緊夾著你的雙腿,做不做得了跟趾動作已經(jīng)不重要了,稍微深凹的賽車方向盤并不會讓你覺得方向很重,車子的動態(tài)出色,讓人可以體會到底盤的深厚功力,同時又不會像開新款M3那樣在一堆電子輔助下顯得有點不知所措。E30 M3在彎道里的表現(xiàn)力更多的是趨向與不妥協(xié),即使你選擇多次的借著路肩過彎,車身會輕微搖擺,重心后移,不過也不至于讓你沒有時間去調(diào)整行駛姿態(tài)。
這也是我很喜歡去跑賽道的原因之一,不是為了做出多快的圈速,也不是為了獎杯什么的。只是單純的想要全神貫注的去和車子建立溝通,然后盡可能的開著它跑的更順溜,更快。
BMW E30 M3搭載的引擎是整車的最大亮點。眾所周知寶馬內(nèi)部相對推崇自己引以為豪的直列六缸引擎。而在E30 M3研發(fā)時,寶馬運動部技術(shù)總監(jiān)Paul Rosche更傾向與研制一顆雙凸輪軸直列四缸引擎,期望以此獲得更好的平衡感和高速穩(wěn)定性。Paul在最初的時候在一顆M88型引擎上拿掉了兩個氣缸,然后與一顆來自2002tti的鑄鐵中缸相結(jié)合。雖然這顆原型機在測試時由于震動過于劇烈而導致缸體嚴重損壞,但這顆實驗引擎在7000rpm時輸出達到200ps,這個數(shù)據(jù)在當時是相當驚人的。Paul決定以這個搭配上進行大量的改良,終于研制成功了E30 M3的直列4缸引擎,需要強調(diào)的是,寶馬的M系列引擎都是高轉(zhuǎn)引擎。
BMW E30 M3民用版本的輸出是約192ps,雖然相比之下寶馬后續(xù)搭載L6或V8引擎的M3顯然比搭載L4引擎的E30 M3有更好的銷量,但是后輩車型始終缺乏E30 M3那種干脆利落的快感,從而也沒能再出現(xiàn)當時人們?yōu)橹V迷甚至瘋狂的場面。E30 M3從1986年正式發(fā)售到1992年停產(chǎn),一共賣出了約19000輛,我開過這輛是深度改裝過的1/19000喔,想想都覺得很嘚瑟。
來說說它的改裝吧。
E30 M3最初上市時的直列四缸是2.3L排量,在其量產(chǎn)發(fā)售的幾年里寶馬也不斷的在改進這顆引擎,所以截止換代之前,寶馬運動部先后推出過約10個版本的E30 M3,后期的SportEvolution版本則是使用基于2.3L排量引擎擴缸而來的2.5L直列四缸引擎。
而這一輛E30 M3在引擎方面也進行了大幅度的改裝。車子大部分的改裝工作在位于香港柴灣工業(yè)區(qū)的GTi Engineering完成,GTi Engineering主理人Wilman Lee早年留學英國,回國后從事賽車改裝工作超過30年,是華龍賽車的技術(shù)總監(jiān),目前擔任NewFaster車隊的技術(shù)總監(jiān),他自己也有一輛E30 M3。
那么,Wilman Lee給這輛原本是2.3排量的E30 M3升級了2.5排量套件,更換強化連桿和活塞,將引擎進階升級為四喉直喉直噴(四個獨立節(jié)氣門)、碳纖進氣風箱,全套日本制的頭蕉、中段及尾段排氣,強化LSD和大尾牙,再用Motec M84替代式電腦取代了原車行車電腦,接著把這輛E30 M3的輸出設定到了接近300ps。
1987年,BMW E30 M3賽車首次亮相競技賽場,之后的幾年里,E30 M3賽車幾乎稱霸了各位房車賽事,斬獲多個世界級場地賽、拉力賽的冠軍獎杯,還有一次紐博格林24小時耐力賽的冠、亞軍頭銜。你能想象一輛從民用量產(chǎn)高性能汽車基礎(chǔ)上改裝而成的賽車可以跑出約240km/h的極速嗎?這已然是M3歷史上的傳奇。
這輛BMW E30 M3自始至終都沒有裝設防滾架,只是在副駕駛位安裝了一副Lifeline 1.7L手提滅火器。不把它完全賽道化也是希望既能在賽道玩樂,有希望繼續(xù)保持其原有的樣子。
打開引擎蓋,可以在車子左前塔頂處看到一張全日文的出廠證明。左舵又符合日本道路相關(guān)標準的進口車,在日本是允許上路的,只要你持有國際駕照。也正因為這車是左舵,即使有手續(xù),有時也還是會在香港被交警攔下來,所以開它出去得隨身攜帶完備的車輛證明。所以,這車才會放在賽車場兩年,享受專人維護保養(yǎng),然后時不時開進賽道跑一跑。
到今年就滿30年了,可以在香港申請能夠合法上路的老爺車牌照了。
按照目前市場上的交易價格,一輛完整無損的E30 M3售價大約是40-60萬元,相信每一位買下它的人,都會想去賽道里體會體會在它曾經(jīng)賽道里締造過的種種吧。
電動車窗升降,不用手搖
6卡帶音響,當初也是豪華配置。
附:E30高清壁紙
圖片 I 整理 I 編輯 I Erlang中古車
版權(quán)歸原作者 I 如有侵權(quán) I 請聯(lián)系刪除
中古車俱樂部
致力于推廣老爺車文化
不失初心,不忘初衷
Erlang中古車
微信號:Erlangucars
公眾號:ErlangUcar
官網(wǎng):https://erlanguca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