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由車動力原創(chuàng),作者王蔚,轉載請注明出處!
![]()
新能源汽車行業(yè)將進入更加激烈殘酷的淘汰賽,補貼的退坡讓新能源廠商不得不開始憑借真正的產品實力來說話。
6月25日是2019年新能源汽車補貼政策執(zhí)行過渡期的最后一天,對于各大新能源汽車廠家來說,這意味著坐享高額補貼的時代一去不復還了;而對于消費者來說,也意味著購買新能源汽車享受的補貼將最多減少50%及以上。那么問題來了,由于補貼大幅退坡帶來的成本又該由誰來買單呢?
![]()
如果車企不對今年的補貼退坡進行應對,則消費者購買其電動車型將會多付出高達數萬元的成本,那么勢必會失去一部分的潛在客戶,因為就目前而言,有相當一部分的消費者就是沖著高額補貼而選擇購買新能源汽車,畢竟誰不想花個十來萬就能買上定價三十萬及以上的車呢?
但如果廠家和經銷商自行消化這部分的損失,似乎也不太現實。這兩年來國內汽車行業(yè)的形勢大家也都看在眼里,可以說絕大部分車企的日子并不好過,再加上購買電池的價格也很昂貴,如果新能源汽車企業(yè)自掏腰包來補貼消費者,代價實在太大。因此,如何在兩者之間取得一個平衡就成了目前車企面臨的一大難題。
![]()
而要解決這個難題,估計一時半會兒也不太現實。而距離新補貼政策的正式實施也已經過去了幾天,我們還是先來看看各大新能源汽車廠家是怎樣表態(tài)的吧?
造車新勢力——提前“漲”更好
蔚來:6月30日前執(zhí)行2018年政策,7月1日起按新標準執(zhí)行。實際售價會上調3萬元左右(根據車型和配置不同,上調幅度不同)。
小鵬:不漲,還有優(yōu)惠。小鵬汽車官方宣布,購買現款G3除了不受退補影響外,在6月26日-7月31日期間下大定的用戶還可享受優(yōu)惠。但需要提一下的是,今年年初小鵬已經有過一次因補貼退坡而做出的價格上調,整體價格區(qū)間從13.58-16.58萬元上漲到15.58-19.98萬元。
威馬:不受補貼退坡影響,全系車型維持原有價格。威馬汽車董事長沈暉表示,根據用戶的反饋和市場的需求,暫不調整產品的售價。但實際上,威馬在發(fā)布新款車型的時候已經調整過售價。
零跑:價格上調1萬。零跑S01車型上市價格范圍區(qū)間為10.99-14.99萬元,新政生效之后零跑調整售價至11.99萬元-15.99萬元。
![]()
傳統(tǒng)老牌車企——“不漲價”只是暫時
比亞迪:暫時維持原價。旗下所有在售EV車型保持2018年補貼后售價不變,旗下在售車型最高仍可以享受9.9萬補貼。
北汽新能源:部分車型售價上漲。北汽新能源EX360此前全系車型售價上漲5000元,目前補貼后統(tǒng)一售價為8.49-10.39萬元。北汽新能源黨委副書記連慶鋒表示,退補之后并不意味著價格只能上漲,有的產品可能不變,有的產品可能微調,有的產品甚至可能調低價格。
廣汽新能源:部分車型不漲。6月26日后購買廣汽新能源AionS不會漲價,但除AionS外的其他車型,于6月25日之前交1萬元定金可享受原有的補貼政策,25日之后則無法享受這一優(yōu)惠。
名爵:與此前補貼后售價相同。購買名爵EZS純電動不漲價,其售價仍為11.98-14.98萬元,與此前補貼后售價相同,而且EZS純電動在上市時推出的“999”特權活動依然有效。
長安新能源:全系EV不漲價。長安新能源將維持旗下全部純電動車型的補貼后售價,這些車型包括奔奔EV360、CS15EV400、逸動ET以及逸動EV460(民用版)。值得一提的是,長安汽車執(zhí)行副總裁譚本宏曾表示,長安汽車目前還不具備完全消化補貼退坡金額的能力,相信所有的企業(yè)都不具備。因此,長安新能源“不漲價”可能只是暫時的。
![]()
可以看到,相比新造車勢力來說,傳統(tǒng)老牌車企在面對退補政策時稍顯“遲疑”,至今尚未出臺明確的新銷售政策,不過能夠肯定的一點是,漲價應該是大部分車企都會采取的應對戰(zhàn)略。只不過不同車企戰(zhàn)略不同,有的是現款車型暫不漲價,但很快推出價格更高的換代車型;有的是先對旗下一部分車型進行漲價,另外車型維持原價...
新能源汽車銷量或將下滑?
近兩年來,得益于國家政策的支持,我國新能源汽車銷量持續(xù)上升,即使是在車市遭遇寒冬時,其銷量都能一直逆市上揚。那么退補后,新能源汽車銷量還能持續(xù)上升嗎?
據乘聯會統(tǒng)計數據,5月新能源乘用車批發(fā)銷量9.7萬臺,環(huán)比增長5.8%,同比去年增長5.1%,是近兩年以來新能源汽車銷量漲幅最低的一個月,而這還是在經銷商放出巨大優(yōu)惠折扣下的結果??梢灶A料,隨著新政的實施,新能源汽車銷量增速將放緩一段時間,但它依舊是未來汽車市場的主旋律。
![]()
可見,從今年開始,新能源汽車行業(yè)將進入更加激烈殘酷的淘汰賽,補貼的退坡讓新能源廠商不得不開始憑借真正的產品實力來說話。那些技術能力儲備不足、經濟實力不強的車企終將被市場淘汰,同時,幸存下來的車企也將面臨更大的責任,為消費者提供更優(yōu)質的產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