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6日,2019年新能源汽車補貼正式實施首日,小鵬、威馬吆喝“不漲價”,更多的電動車品牌則在默默醞釀調(diào)價甚至已經(jīng)漲價。
從這一天開始,國家補貼降低50%,地補取消,這意味著新能源補貼整體退坡幅度將超過50%。從幾天前開始,許多電動車品牌就趕在過渡期結(jié)束前開啟瘋狂促銷模式,一些品牌4S店四處出動拉客,蔚來每天群發(fā)“限時搶購”短信,但更多的是按兵不動。
新能源補貼今明兩年的變化(2020年完全取消),猶如一把達摩克里斯之劍,懸在所有新能源車企頭上。在新能源市場從政策導向轉(zhuǎn)為市場導向的今天,風口正在關(guān)閉,數(shù)百個新能源品牌的淘汰賽倒計時開始。
2019年新能源汽車補貼實施的頭兩天,不同于前幾日的促銷熱潮,市場顯得相對安靜。除了小鵬信誓旦旦聲稱不漲價之外,似乎并無漲價的消息傳出。
這是暴風雨前的平靜,大部分新能源汽車生產(chǎn)商都選擇了觀望。
新政策中央財政補貼標準整體下降50%左右,加上取消地補,新能源乘用車退坡幅度整體高達70%左右,這對新能源汽車廠家來說壓力驟增。
![]()
以蔚來為例,算一筆賬:
蔚來ES8 2018年最高補貼6.75萬元,2019年只有1.152萬元,中間差額為5.598萬元。蔚來2019年的目標銷量是4萬-5萬輛,而1-5月的累計交付量為6233輛,即使加上6月份,前六個月的累計交付量也很難超過1萬輛。若以年銷4萬輛計算,剩下的幾個月需要交付3萬輛左右,每臺車少領(lǐng)取5.598萬元補貼,意味著其獲取的政府補貼總額將少16.794億元。這對本就資金壓力巨大的造車新勢力而言,無異于雪上加霜。
雖然占據(jù)電動車成本近半的電池也在持續(xù)降價,但下降速度卻遠不如補貼縮水幅度。
目前,動力電池系統(tǒng)成本已從2015年的3元/瓦時降低至2018年的1.2 元/瓦時,有望提前一年于2019年完成1元/瓦時的國家動力電池成本目標。如果電池成本2019年能降至1元/瓦時,這表示從2015年到2019年,電池成本累計下降了66.7%。
再看新能源補貼,以一輛續(xù)航超過250公里但不足400公里的電動車為例,2015年的補貼標準為5.40萬元,國補+地補總共能獲得補貼10.8萬元,2019年(6月26日起)卻只能享受1.8萬元的國家補貼,減少整整9萬元,也就是說累計縮水83.3%。
![]()
自行消化補貼退坡所增加的成本,對任何一家車企而言都無法做到。雖然小鵬汽車此番宣稱“價格不漲,優(yōu)惠繼續(xù)”,但事實上從今年2月1日開始,G3就已全系上調(diào)售價,價格增長2-3.4萬元。
目前,上汽乘用車、廣汽新能源、長安汽車高層均明確表示“電動汽車價格肯定要漲”,長安汽車執(zhí)行副總裁譚本宏坦言“相信所有企業(yè)都不具備消化補貼退坡金額的能力”。另一邊,威馬、小鵬等雖選擇了按兵不動,但也只是緩兵之計,長久來看,漲價勢在必行。
后補貼時代的到來,讓電動車市場加速降溫。
補貼政策的變化對新能源車銷量的影響已進一步凸顯。根據(jù)中汽協(xié)的數(shù)據(jù),5月新能源汽車銷量完成10.4萬輛,僅比上年同期增長1.8%;其中,純電動汽車和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分別只增長1.35%、2.24%。相比以往動輒近乎翻倍的增長,5月銷量增幅幾乎進入停滯狀態(tài)。中汽協(xié)年初曾預計2019年新能源汽車銷量將突破160萬輛,而1-5月累計銷量為46.4萬輛,完成率不足30%,160萬輛的目標難度不小。
與電動車市場降溫所背馳的一個現(xiàn)象是,傳統(tǒng)車企在雙積分壓力下,正在加速布局新能源。
BBA目前均已推出純電車型,日產(chǎn)軒逸·純電去年已上市,大眾在推出一波插混車型后開始向純電進發(fā),豐田C-HR和奕澤純電動版將于2020年推出市場,吉利幾何A、廣汽新能源Aion S等自主純電產(chǎn)品也相繼上市。
![]()
與此同時,跨國車企正在加碼押注中國電動車市場,據(jù)預測,這些巨頭未來幾年的投資額超過了1萬億元。中國電動車市場的容量能否養(yǎng)活這么多電動車制造商要打個問號,畢竟,補貼退坡、里程焦慮、安全隱患等因素遏制了消費者對電動車的熱情,而限牌城市對電動車牌照松綁所帶來的銷售增量卻遠沒有車企想象中大。
從車企角度來看,政府補貼退坡并最終取消,更大的影響在于自身的生死存亡。
目前所有電動車生產(chǎn)商均處于燒錢階段,距離實現(xiàn)盈利還很遙遠,傳統(tǒng)車企過分依賴政府補貼,造車新勢力則靠融資度日。如北汽藍谷(北汽新能源),今年累計獲得補貼超15億元,而其一季度的凈利潤僅為3376.49萬元,離開補貼,北汽新能源無疑將面臨巨額虧損。造車新勢力中,即使貴為龍頭企業(yè)的特斯拉和蔚來也難逃虧損魔咒,一季度分別虧損7.85億美元(約54億元人民幣)和26億元,其他造車新勢力無疑更加舉步維艱。
新能源補貼過渡期結(jié)束,意味著巨大的成本壓力。在一波新能源漲價潮過后,電動車制造商倒閉潮也將接踵而至,行業(yè)大洗牌正在加速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