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恒大與世界頂級輪轂電機公司英國Protean在倫敦簽訂協(xié)議,恒大將全資收購英國Protean。根據恒大健康發(fā)布的官方公告,本次收購將由恒大旗下NEVS完成,收購完成后,Protean將合并入NEVS子公司Virtue Surge。
經過查閱公開資料,汽勢Auto-First并未找到恒大全資收購Protean的具體金額,但在不足一年的時間內,動作頻頻的恒大已向其覬覦已久的汽車板塊注入超過245億元熱錢,出手闊綽的背后,許家印造車的野心早已昭然若揭,而其布局新能源汽車行業(yè)的邏輯也已逐漸清晰——要掌控絕對話語權、要在生產銷售用車端全面布局、要定位于豪華與高性能。
恒大入局造車的故事開端并非一帆風順,而這一切都要從許家印和賈躍亭對FF的話語權之爭開始說起。
早在2017年,許家印便成為了賈躍亭FF公司的“神秘”投資人,正處水深火熱之中的賈躍亭為了擺脫錢荒,甚至將FF的估值從80億美元降至不足15億美元,用“低聲下氣”的姿態(tài)求得了恒大注入3億美元“救命錢”,而“抄底”收購FF的20%股權并將消息徹底封鎖,許家印仿佛從第一個秘密動作開始就已完全掌握了主動權。
但猜到了開局卻沒猜到結局,許家印的強硬態(tài)度并未能敵過賈躍亭的“老賴”手腕,經歷了南沙拿地、股權對賭,以及恒大領導層入駐FF董事會的種種角力后,許家印仍未能如愿得到對FF的絕對話語權,于是便有了后來的注資停止和全面撤出。
這樣的開局算不得成功,但許老板意圖掌控絕對話語權的氣場卻給人留下了強烈的印象,事實上,這位個人意志鮮明的企業(yè)家在后續(xù)入局造車的過程中仍一直將掌控主權作為“買買買”的先決條件。恒大FF雖已成泡影,但許家印至少釋放出一個清晰的信號——不僅要入駐造車,更要當家做主。
一場鬧劇過后,稍稍貽誤戰(zhàn)機的恒大并未受挫,反而加快了對新能源汽車生產、銷售、動力電池技術與充能建設等全方位布局的腳步。
2018年9月,仍在與FF“糾纏不清”之時,恒大便已向國內最大的汽車經銷商集團新疆廣匯伸出了橄欖枝,合作協(xié)議表示雙方將在汽車銷售、能源、地產、物流等領域開展全面戰(zhàn)略合作。同年11月,恒大正式斥資144.9億元入股并增資廣匯集團。已先后在排球、足球等體育領域吃到營銷甜頭的恒大,試圖依靠冠軍熱門爭奪者進軍CBA并不奇怪;而一舉成為廣匯集團的第二大股東,雙方則將憑借各自在汽車銷售、房地產行業(yè)的硬實力強勢互補;造車已定,渠道先行,財大氣粗的恒大當然有實力選擇國內經銷商頭部企業(yè)入駐,只不過想賣的車從曾經的FF變成了如今的NEVS——但這并不影響恒大在體育營銷、汽車銷售、地產發(fā)力上的“一箭三雕”。
2019年1月,恒大健康以9.3億美元并購了總部位于瑞典的全球性電動汽車公司NEVS,掌握51%股權并獲得多數(shù)董事席位,這意味著許家印終于如愿掌握了造車企業(yè)絕對控股的話語權。在徹底擺脫FF后,恒大尋找新伙伴的腳步可謂迅速,這也許是迫于此前南沙地皮競拍協(xié)議中的汽車產能建設時限,但考慮到國能的燃油汽車、新能源汽車生產雙資質,許家印轉身NEVS的決定并不算草率。
就在收購NEVS后的一周內,恒大又先后對充電和動力電池進行了布局——注資1億元設立恒大智慧充電科技有限公司,并斥資10.6億元收購動力電池企業(yè)卡耐新能源58.07%股權。借助卡耐在三元鋰軟包動力電池技術上的支持和全國裝機量名列前十的產能基礎,恒大希望能進一步完善其造車產業(yè)鏈,打通新能源電池生產、充能技術的“任督二脈”。
自此,恒大已經完成了整車制造、電池供應、銷售渠道、充能技術的產業(yè)鏈全面布局,而后續(xù)的動作則讓許家印的造車夢有了更為清晰的發(fā)展脈絡。
如果說選擇能量密度最高的軟包電芯技術路線已經讓外界猜測恒大要造的車將偏向長續(xù)航,那么與柯尼塞格的合作、收購輪轂電機技術公司,則更加明確地宣告了許家印意圖制造豪華定位高性能電動車的明確思路。
2019年1月,恒大第三次出手,斥資1.5億歐元(約合人民幣11.5億元)入股柯尼塞格,隨后又出資1.5億美元(約合人民幣10.1億元)與柯尼塞格成立合資項目公司,其中恒大子公司NEVS持股65%,合資公司將共同研發(fā)和生產制造世界最頂級新能源汽車。潛臺詞很明確,NEVS國能在此前是怎樣的市場定位已經成為過去式,而當它改姓許后,必須要向豪華甚至超豪華品牌靠攏。
3至5月,恒大接連拿下荷蘭e-Traction和英國Protean,一舉獲得了包括商用車、乘用車在內的國際頂尖輪轂電機技術。為何許家印對輪轂電機技術情有獨鐘?一組數(shù)據足以說明:在可量產的前提下,輪轂電機僅重36kg,借此驅動系統(tǒng)將減重30%,同時系統(tǒng)效率提升3%、續(xù)航里程增加21%、啟動加速性能提升5%,可實現(xiàn)1250Nm的峰值扭矩,最高速度可達225 km/h——許家印顯然已經瞄準了高性能電動車市場,雖未曾公開表示,但僅用前后雙電機驅動便已收割全球無數(shù)性能控、極客粉的特斯拉,想必已成為了許家印心中的假想敵。
繼大批互聯(lián)網造車新勢力涌現(xiàn),蘋果神秘入局自動駕駛,董明珠、戴森也相繼代表電器行業(yè)進軍汽車圈后,許家印正試圖為房地產造車正名——并非只是房地產入駐造車圈,更要在整車制造、三電技術、銷售網絡、充能建設等全領域掌握絕對的話語權,而在一系列布局后,許家印對汽車版圖的熊熊野心已不言而喻,瞄準豪華高性能純電動車型的邏輯思路也已完全浮出水面。
手握數(shù)千億熱錢的許家印拿出超過245億元依靠“買買買”的方式提升效率,意圖在汽車圈復制其在體育界的“恒大節(jié)奏”,以速度搶市場,以標新立異的技術路線博出位。相比其他造車新勢力,許家印造車雖然確實“不差錢”,但從更審慎的角度來看,全新技術路線能否在量產后得到市場認可,其可靠性又能否經得住考驗,恐怕才是這個造車外行人需要最先攻克的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