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2日,蔡澈正式卸任戴姆勒集團一把手,并獲得了總部工作人員的歡送掌聲,繼任者是瑞典人康松林。
![819576112]()
13年前蔡澈上任時,戴姆勒丟掉了全球豪華車銷量頭牌的位子,被寶馬取而代之,但是在他履新10年后,終于重新奪回了這個榮譽,并一直保持至今——這是他留給戴姆勒最好的禮物。
現(xiàn)在復盤來看,在這個過程中率先剝離克萊斯勒也許是一個最果斷,也是最正確的選擇,開啟了戴姆勒的新時代,甚至在某種程度上可以稱之為蔡澈時代。
蔡澈時代面對的挑戰(zhàn)除了對手之外,以新能源、無人駕駛為代表的新技術革命的挑戰(zhàn)也迫在眉睫。
蔡澈在這方面進行了多種模式的探索和布局,包括與電池和新能源巨頭比亞迪合資成立騰勢品牌、2016年發(fā)布“瞰思未來”戰(zhàn)略(“EQ”電動車品牌即脫胎于此)、在移動出行方面和寶馬聯(lián)手。
這是必要的,但毫無疑問也推高了研發(fā)成本,按照蔡澈的說法,乘用車的研發(fā)成本從四年前的80億歐元飆升到了140億歐元,影響了戴姆勒的財務指標。
數(shù)據(jù)顯示,戴姆勒今年一季度的凈利潤為21.5億歐元,同比跌幅達到了9%——這對一個以財務穩(wěn)健著稱的車企巨頭來說極為罕見。
自從2018年年初以來,在法蘭克福掛牌的戴姆勒股票已經(jīng)從70歐元上方下挫至近日的50歐元一線,下跌幅度超過了30%。
不能說蔡澈留下了一個爛攤子,但康松林的壓力并不比當年蔡澈剛接手戴姆勒時更輕松。
所以最近幾個月以來,康松林一直致力于推動一個被命名為“Move”的成本削減計劃,以更好的平衡電氣化投入和急劇膨脹的成本。
毫無疑問,這個計劃得到了蔡澈的首肯。
而康松林接下來的難題,就是帶領戴姆勒適應類似于特斯拉這樣的全新對手的挑戰(zhàn),并獲得勝利。
這是一次關鍵的轉(zhuǎn)型,甚至能夠決定他的五年任期,以及最終離開時是否能夠得到和蔡澈一樣的歡送掌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