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5日的中國資本市場,上演了一幕耐人尋味的“雙城記”:東風股份(600006)股價低開低走,收盤大跌6.68%,報7.40元;而長安汽車(000625)則逆勢上揚3.34%,收于12.98元,盤中一度拉升超5%。與此同時,長安與東風背后的“兵裝系”與“東風系”分別呈現集體大漲和集體大跌的態(tài)勢。這一漲一跌的資本分野,恰似為當日揭幕的央企重組大戲投下了最生動的市場判決書。
此前備受矚目的東風與長安重組計劃,在6月5日出現戲劇性轉折。東風公司明確公告“暫不涉及相關資產和業(yè)務重組”,而長安汽車母公司兵器裝備集團卻迎來一場意義深遠的裂變——經國務院批準,其汽車業(yè)務將分立為一家全新的獨立中央企業(yè),由國務院國資委直接履行出資人職責。這場重組變局,不僅讓長安汽車獲得體制性躍升,更標志著中國汽車央企“三極格局”正式成形。
資本市場的兩極判決
市場對重組變局的反應用股價語言書寫得明明白白。長安汽車股價盤中一度飆升超5%,最終收漲3.34%至12.98元;而東風股份則遭遇6.68%的重挫,收報7.40元。這種冰火兩重天的表現,與四個月前重組消息初現時的市場反應形成鮮明對比。
回溯至2025年2月9日,當東風與長安首次同步發(fā)布重組籌劃公告時,資本市場曾沸騰不已。東風系股票集體暴漲:東風股份、東風科技開盤即漲停,港股東風集團股份(0489.HK)更是一度飆升85.76%,收盤漲幅仍超20%。彼時長安汽車雖也上漲4.73%,但市場熱情明顯更偏向東風。有股民甚至在股吧直言:“重組對東風是利好,對長安是利空,被硬生生安了個大包袱?!?/p>
如今局勢完全逆轉,投資者用真金白銀重新投票:長安獨立后的發(fā)展前景獲得認可,而東風暫被“落單”則引發(fā)擔憂。這種資本態(tài)度的轉變,折射出市場對央企改革邏輯的深刻理解——從追求簡單規(guī)模合并轉向聚焦專業(yè)化發(fā)展。
長安汽車的“獨立日”
長安汽車此番地位躍升,本質上是一次體制身份的質變。其隸屬的汽車業(yè)務從兵器裝備集團中分立出來,成為國資委直接監(jiān)管的獨立一級央企,與中國一汽、東風集團正式形成“三極鼎立”的央企汽車格局。這不僅解決了長期困擾長安的行政級別問題,更賦予其前所未有的戰(zhàn)略自主權。
此前,長安作為兵裝集團下屬企業(yè),僅為正廳級單位,而東風公司是副部級央企。這種級別差異成為雙方重組的重要障礙。如今長安“原地升級”,實現了與東風的平級對話,徹底掃清了體制障礙。
更關鍵的是,長安擺脫了軍工體系的束縛。兵裝集團原本橫跨國防軍工與民用汽車兩大領域,二者在戰(zhàn)略定位、發(fā)展邏輯與資源配置上存在根本差異。分立后,長安可以更靈活地響應市場競爭,特別是在新能源與智能化賽道加速布局。其“北斗天樞2.0”智能化戰(zhàn)略已明確:2025年起不再開發(fā)非智能化新產品,2028年實現全場景L4級自動駕駛。
財務數據印證了長安的領先優(yōu)勢。2024年長安銷量達268.3萬輛,遠超東風汽車的189.59萬輛;營收規(guī)模(1597億元)也高于東風(1061億元)。2025年一季度,長安扣非凈利潤更暴增601.31%至7.83億元。獨立央企地位將為長安注入強勁的體制動能,使其在資源獲取、戰(zhàn)略決策上獲得更大空間。
東風為何被“落單”?
東風暫緩重組的背后,是其自身發(fā)展困境與政策轉向的雙重作用。從基本面看,東風正面臨嚴峻挑戰(zhàn):2024年預計凈利潤僅為2500萬至3300萬元,同比斷崖式下跌83.5%-87.5%;扣非凈利潤更虧損7億至7.5億元。這種“增收不增利”的困局,根源在于其嚴重的合資依賴癥——2022年東風102.65億元歸母利潤中,僅合資企業(yè)就貢獻118.84億元。
當日產、本田等“利潤奶牛”產能閑置(2024年東風日產、東風本田銷量分別下滑12.7%和29.2%8),而自主品牌又未能及時補位時,東風陷入尷尬境地。其新能源轉型也顯乏力:2024年新能源車銷量39.46萬輛,不僅遠低于比亞迪,也不及長安的73.46萬輛。
政策層面,國資委對央企改革的思路已從“規(guī)模整合”轉向“專業(yè)聚焦”。對東風而言,當務之急是解決自主品牌占比不足40%的短板,而非急于合并。分立后的長安可直接響應國資委“單獨考核”要求,專注新能源突破;東風則需要時間消化轉型陣痛,重建競爭力。
長安的獨立絕非孤立事件,而是央企汽車深度整合的前奏。新長安集團將與一汽、東風共同組成中國汽車“國家隊”,在國資委統(tǒng)一協(xié)調下形成技術攻關、產業(yè)鏈協(xié)同的“鐵三角”。這種格局的戰(zhàn)略意義在于破除過去各自為戰(zhàn)的分散狀態(tài),通過聚合效應鍛造能參與全球角逐的“航母級”選手。
資本市場的投票箱已悄然開啟。長安汽車股價的堅挺與投資者熱情,暗示著市場對“獨立央企”身份的認可;而東風股價的滑落,則映射出對其轉型之路的審慎觀望。隨著新長安集團啟航,“三極格局”下的中國汽車產業(yè)正經歷一場靜水深流的變革。當國家意志與市場力量在專業(yè)化道路上深度結合,全球汽車版圖上或將崛起一支真正能與跨國巨頭抗衡的“中國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