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8月,各大跨國車企陸續(xù)發(fā)布2024上半年財報。豐田汽車、大眾集團、梅賽德斯-奔馳、寶馬集團、Stellantis集團、通用汽車和現代汽車,7家車企的凈利潤均超過了50億美元。反觀中國車企,已公布2024上半年財報的小鵬汽車仍處于虧損狀態(tài),上半年凈虧損26.5億元;小米智能電動汽車業(yè)務二季度也虧損了18億元;表現較好的吉利汽車,凈利潤雖然同比增長575%,但105.97億元(約合14.86億美元)的業(yè)績與跨國車企相比,仍然差距甚遠。
更早些時候,《財富》雜志發(fā)布了2024世界500強排行榜。全球共有37家汽車產業(yè)相關企業(yè)入圍,10家中國汽車及汽車零部件企業(yè)也名列其中。有意思的是,相比跨國車企今年排名的“普漲”,近年來呼聲頗高的中國車企表現卻不盡人意。比亞迪、吉利,以及“新人”奇瑞等民營車企雖然排名有所上漲,但位次靠后,分別為第143位、第185位和第385位;上汽、一汽、廣汽等央國企排名靠前,位次卻有所下滑,分別為第93位、第129位和第181位。
《財富》世界500強排行榜不僅是世界經濟的“風向標”,也是各大行業(yè)的“晴雨表”。結合車企陸續(xù)發(fā)布的上半年財報,這份榜單背后的數據與趨勢,揭示了中國車企如今的實力幾何,將收獲怎樣的啟示?
從2024世界500強排行榜中可以看到,跨國車企的排名普遍上升。大眾、豐田今年上半年銷量略減,排名卻均有上升。連續(xù)5年蟬聯全球銷冠的豐田,2024上半年全球銷量516.24萬輛,同比下滑4.7%,排名從第19位提升至第15位;大眾集團上半年全球銷量是434.8萬輛,同比下滑0.6%,排名超過豐田,位次從上一年的第15位上升至第11位。
兩位“巨頭”一直在暗中較量,排位不僅僅是銷量的爭奪戰(zhàn),更彰顯了品牌在行業(yè)的領導力和關注度。不過,兩巨頭雖然都保持了增長勢頭,但差距亦愈發(fā)明顯:銷量“落差”進一步加大,利潤“鴻溝”也繼續(xù)拉開。2024上半年財報顯示,豐田汽車凈利潤高達159億美元,大眾集團凈利潤則為80億美元。
除了“雙巨頭”增長外,其實多家跨國車企上半年也交出了滿意成績單。
Stellantis、福特、通用、寶馬、梅賽德斯-奔馳、本田、現代,在世界500強排行榜中的位次分別提升了3位、10位、11位、16位、5位、23位和12位。其中,Stellantis集團排名第28位,在車企中排名第三位;通用、寶馬超過了梅賽德斯-奔馳,分別排名第39位、第41位;梅賽德斯-奔馳則排在第42位。
這些車企都手握充沛的現金流,凈利潤超50億美元的車企就有7家,除豐田、大眾兩位“頂流”外,梅賽德斯-奔馳、寶馬集團、Stellantis集團、通用汽車和現代汽車也保持了凈利潤增長,分別為66.5億美元、62億美元、61億美元、59億美元和55億美元。
相比之下,中國車企卻交出了一份難以言說的尷尬成績。
上榜的中國車企十強中,上汽集團是唯一入選前100名的中國車企,卻也是唯一下滑的車企,排名第93位。在凈利潤方面,中國車企更是集體黯然失色。
上汽集團目前暫未公布2024年上半年財報,但從2023年全年業(yè)績看,盈利能力并不強。2023年,上汽集團以502萬輛的銷量、7447億元的營收和141億元的利潤,穩(wěn)坐中國汽車市場的頭把交椅,但全年利潤不足20億美元。
去年排名第85位的現代汽車,今年已經超越上汽集團,位列第73位?,F代汽車2023年財報顯示,營收達到162.7萬億韓元(約合1227.66億美元),同比增長14.4%;全年營業(yè)利潤為15.1萬億韓元(約合114.15億美元),同比增長54%,營收與利潤雙雙創(chuàng)下歷史新高。而最新公布的2024年上半年財報中,現代汽車的凈利潤也高達55億美元。
2020年到2024年間,中國車企在世界500強中的排位呈整體下降趨勢。上汽從第52位掉到第93位,一汽從第89位降到第129位,北汽從第134位下跌到第192位,廣汽從第165位降至第181位,東風汽車一年時間就下滑了52位,今年排名第240位。
世界500強榜單今年還公布了“最賺錢的50家公司”,多家跨國車企都位列其中,包括豐田汽車、斯特蘭蒂斯、大眾公司、梅賽德斯-奔馳、特斯拉,凈利潤分別為第13位、第27位、第31位、第38位和第43位。
遺憾的是,榜單中并沒有中國汽車及汽車零部件公司。以上榜最末一名的特斯拉為例,其2023凈利潤達到140億美元。
那么,中國汽車企業(yè)的差距有多大呢?以前段時間《財富》雜志公布的中國500強榜單為參考,“最賺錢的企業(yè)”中,比亞迪是唯一入選的車企。
數據顯示,2023年比亞迪營收6023.15億元,同比增長42.04%,歸母凈利潤達300.41億元,同比增長80.72%,均創(chuàng)下歷史新高。2023年的歸母凈利潤約合42.13億美元,與特斯拉的140億美元相比,懸殊甚大。
換個方式比較。比亞迪去年四季度每賣一輛車凈賺9000元,以平均價格15萬來核算,利潤率約為6%。而特斯拉的單車利潤達到8000多美元,以單車25萬元核算,利潤率為23.2%。
國家統(tǒng)計局最新數據也顯示,2024年上半年,汽車行業(yè)收入47672億元,同比增5%;成本41730億元,同比增5%;利潤2377億元,同比增10.7%;汽車行業(yè)利潤率僅為5.0%,即便與下游工業(yè)企業(yè)利潤率6.4%的平均水平相比,汽車行業(yè)仍偏低。
更扎心的是,世界500強榜單還公布了虧損最多的50家企業(yè),東風汽車成為唯一入榜的車企。2022年,東風汽車尚有超過100億元的凈利潤,轉年就錄得巨虧40億元,令人唏噓。
如果將時間線拉長,這個榜單上的中國車企也算“來勢洶洶”。
《財富》評論稱,“2001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時,中國沒有汽車工業(yè)企業(yè)的規(guī)模達到上榜標準。”時至今日,則有8家中國汽車品牌入圍世界500強。
奇瑞是今年車圈的“黑馬”,第一次躋身世界500強,排名第385位。2023年,該公司累計銷量為188.1萬輛,其中出口量為93.7萬輛;今年上半年奇瑞累計銷量達到110.1萬輛,出口量為53.2萬輛。無疑,出口業(yè)務成為其增長的引擎。
同樣,在新能源汽車拉動下,部分中國汽車及汽車零部件企業(yè)實現排位提升,比如比亞迪、寧德時代和吉利。比亞迪是2023年的全球新能源汽車“銷冠”,寧德時代連續(xù)7年動力電池使用量全球第一,吉利去年的新能源汽車銷量同比增長了2倍。
近日,中國汽車流通協(xié)會乘用車市場信息聯席分會公布了最新數據,7月份,新能源乘用車國內零售滲透率達51.1%;常規(guī)燃油乘用車零售84萬輛,新能源乘用車零售87.8萬輛。這是新能源乘用車單月零售銷量首次超過燃油車。新能源汽車的高歌猛進,讓比亞迪、寧德時代等企業(yè)在世界舞臺上光芒四射。
不過,今年入圍世界500強的中國車企排位波動較大,這也反映出新舊動能切換帶來的陣痛與紅利。
國內不少車企雖然規(guī)模在做大,盈利能力卻在持續(xù)下降,不僅燃油車業(yè)務如此,新能源車業(yè)務亦如此。眾多新能源車企,除了比亞迪、理想汽車等少數在去年實現盈利,大多數依然苦苦掙扎在盈利“生死線”上。
反觀跨國車企,雖然國內市場銷量和利潤雙雙下滑,但在全球市場依然風生水起。手握充沛的現金流和資金流,跨國車企即便在智能化、電氣化轉型的當下,也依然能夠做到進退自如。它們積極關注到中國市場的變化,不僅與國內新能源汽車聯手開發(fā)技術,還以入股等方式“曲線”進入智能化領域,等待市場成熟后,再來一個“大象轉身”。
中國車企堅持“左手燃油車,右手新能源車”的雙線發(fā)展路線,雖然搶得了市場先機,但在產業(yè)升級與價格“內卷”中,卻也倍感壓力。
“傳統(tǒng)企業(yè)既要進行燃油車的節(jié)能改造,又要發(fā)展新能源汽車,企業(yè)雙線作戰(zhàn),當前經營壓力持續(xù)加大,行業(yè)上下倍感焦慮?!敝袊嚬I(yè)協(xié)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付炳鋒指出。
全球市場對燃油車的認可度仍然很高,跨國車企很多車型處在銷售周期里,而且銷量幾乎都是百萬級,繼而攤平了每一輛的開發(fā)成本。不少跨國車企也在積極拓展新能源業(yè)務,相比國內市場,海外市場有著更優(yōu)渥的營商環(huán)境。
國內車企近幾年不斷裂變品牌,指望“多生孩子好打架”,雖然擠壓了跨國車企的市場空間,但實際上也讓資源更加分散。每款車銷量都不高,反過來又推高了每輛車的開發(fā)成本。
同時,連續(xù)的價格戰(zhàn)導致單車利潤越來越薄,這不僅對車企長期發(fā)展和競爭力帶來影響,還將令企業(yè)陷入越不掙錢越沒錢投入、越不投入銷量越差的惡性循環(huán)中。
8月21日下午,小米集團發(fā)布2024年二季度業(yè)績公告,二季度小米SU7系列累計單季交付超2.7萬輛,業(yè)務凈虧損18億元。以此推算,小米汽車單車虧損超6萬元。小鵬汽車2024上半年財報也顯示,上半年凈虧損26.5億元,其中二季度凈虧損12.8億元。表現較好的吉利汽車,雖然凈利潤同比增長575%,但105.97億元(約合14.86億美元)的業(yè)績與跨國車企相比,差距仍然巨大。
國內,自主與合資“易位”的尷尬體現在,自主新能源汽車的快速增長與合資燃油車銷量的不斷下滑。與合資車企的日子異常艱難,銷量、利潤雙雙下滑的境遇不同,跨國車企在全球市場保持領先優(yōu)勢,榜單排名不斷上升。卷生卷死的中國車企,是時候重新思考“從大到強”的發(fā)展本質了。近年來,新能源車與燃油車的“一漲一跌”,并未釋放出更大的市場空間,反而讓車企在愈演愈烈的價格戰(zhàn)中血流不止。在新一輪變革轉型中,中國汽車如何保持更強的競爭力?估計大家對跨國車企的“吸金”能力都羨慕不已,其實企業(yè)要實現健康、高質量發(fā)展,銷量與利潤的比翼雙飛是必不可少的。
文章推薦
探索沃爾沃XC60:豪華SUV中的安全典范 傳祺gs4霧燈在哪開 傳祺gs4倒車燈型號 比亞迪元用什么機油好 gs4空調濾芯怎么換 gs4自動空調怎么用 傳祺gs4水箱在哪里 廣汽gs4傳祺換車門 傳祺gs4儀表盤圖標 傳祺gs4雨刷怎么用最新文章
探索沃爾沃XC60:豪華SUV中的安全典范 傳祺gs4霧燈在哪開 傳祺gs4倒車燈型號 比亞迪元用什么機油好 gs4空調濾芯怎么換 gs4自動空調怎么用 傳祺gs4水箱在哪里 廣汽gs4傳祺換車門 傳祺gs4儀表盤圖標 傳祺gs4雨刷怎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