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對中國汽車征收100%關稅,歐盟對中國汽車征收25%關稅,土耳其對中國汽車征收40%的關稅。中國汽車還沒走完全出去,就已經四面楚歌了。
最近兩年,中國汽車產業(yè)強勢崛起,2023年汽車出口世界第一,如今歐美國家,紛紛拿出關稅的武器,抵擋中國汽車對本國汽車產業(yè)的強烈沖擊。
![]()
那么這種方式能否奏效呢?中國汽車產業(yè)又應該如何突圍呢?我說一下自己的觀點。
首先,歐美國家大部分汽車工業(yè)發(fā)達國家,從保護本國產業(yè)的角度,對來自中國的汽車提高關稅。但是政策保護的結果,就像溫室里的花朵,經不住風雨的摧殘。
![]()
中國汽車產業(yè),早已是全球汽車產業(yè)的一部分。國產沃爾沃,特斯拉都出口全球。2023年中國出口了 34萬輛特斯拉,大部分出口到歐洲。所以歐美國家對中國汽車提高關稅,也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
第二,短期來看,高關稅降低了中國汽車的價格優(yōu)勢,汽車出口受阻。但是新能源,環(huán)保,碳中和 是全人類的共同目標。而中國有全世界最多的新能源汽車專利技術,有最完善供應鏈體系,有最大的市場規(guī)模,是歐美國家繞不開的,也是關稅阻擋不住的,所以合作共贏是遲早的事情。
![]()
第三,中國汽車產業(yè)如何突圍呢?不同的國家有不同的策略。對一帶一路沿線的友好國家,我們幫著他們建高鐵,修高速,高鐵需要電網。那新能源汽車出口到這些國家就順理成章。
對歐美國家,可以采取多種方式,很多品牌也都在探索。比如說 零跑選擇與斯特蘭蒂斯 合資,計劃在意大利建廠,實現當地生產。
蔚來進入歐洲之后,以汽車訂閱 租賃的方式給用戶,而不是直接銷售。降低用車成本。
沃爾沃現在是吉利的品牌,計劃將生產放回歐洲,再從歐洲出口到美國。
![]()
MG是中國人掌握的國際品牌,歐洲有研發(fā),有生產,還有銷售渠道,已經融入當地,具備了抗風險能力。
也有一些發(fā)達國家,如韓國,澳大利亞 對中國汽車持開放的態(tài)度。所以吉利,比亞迪都計劃進入韓國。 吉利還打算在韓國生產,再出口美國。
第四,面對歐美國家對中國汽車的關稅上漲,我們也可以采取反制措施。據了解,中國開始考慮對從美國和歐盟進口的汽車施加25%的關稅。中國出口的汽車,大部分是平價的車型。而中國進口的汽車大部分是高端車型,這些歐美豪華品牌,今后在中國的日子也會更難。
![]()
第五,從眼下來說,有規(guī)模的中國品牌,風險不大。 風險最高的依然是很多新勢力企業(yè),他們的產品定位高端,沒有規(guī)模,沒有盈利,國內市場內卷嚴重。而歐美國家是 高端汽車消費能力旺盛的地區(qū)。而關稅的增加,對高端新勢力企業(yè)的出海和發(fā)展雪上加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