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新能源車領域,無論自主品牌陣營,還是特斯拉,熱銷背后都是肯降價。如果日系新能源車也能放下身段,把價格打下來,憑借其口碑優(yōu)勢,還是大有可為的。
作者:三司
圖片:官方
最近,法系車的“大降價”事件,推翻了市場的多米諾骨牌,燃油車價格全面下跌。但這并不是開始,也不是結束。事實上,新能源車對燃油車的擠壓效應早就開始了,包括這些年口碑頗佳的日系車,在2022年也不得不降價求生。而效果如何呢?只能說有緩解,大勢依然難改。面對沖擊,日系車下一步該怎么走?
日系車量價齊跌,三強也頂不住了?
盡管日系車主動以價換量,不惜以刺破保值神話為代價,但從2022年的銷量數(shù)據看,仍然沒能阻止下跌。
以“老大哥”豐田為例,在中國市場,2022年出現(xiàn)了自2012年起10年來首降,比2021年減少0.2%,降至194.06萬輛。
雖然跌幅不大,但這背后是豐田打出了更多的底牌獲得的,一是密集推新車,二是主動降價。
剛剛過去的2月,豐田在國內銷量為12.96萬輛,雖然同比微增了0.9%,但考慮到春節(jié)的因素,其實并不算理想。
![]()
本田和日產的情況更不容樂觀。2022年,本田在中國的累計銷量為137.31萬輛,同比下降12.1%;2022年,日產在中國的累計銷量為104.5萬輛,同比下跌22.1%。
今年的情況并沒有變好。2月,本田在華的銷量僅為74,142輛,同比大幅下跌達30.1%。而日產2月銷量更是只有59,997輛,同比下滑10.6%。
其實,日系車在燃油車領域的口碑還是不錯的,擁有大量“鐵粉”,但仍擋不住新能源的沖擊,所以對法系車“掀桌子”式的降價,就可以理解了。
省油和保值的核心賣點被新能源車打破
談到日系車,大家首先想到的是省油,然后就是品控好,保值率高,這對于家庭用戶,很有吸引力。經過這么多年的強化認知,形成了口碑效應。
![]()
但是,面對新能源車,不管是純電還是混動(包括增程式),日系車的省油優(yōu)勢都不復存在。再加上日系車“夠用就好”的降成本策略,面對配置更高,用料更足,并且主打“快順靜省”的新能源車,優(yōu)勢被明顯稀釋。
比如:比亞迪的DM-i插混車型,價格已經和日系同級燃油車持平,而且設計更新、配置更高、用料更足,消費者自然很難拒絕。
![]()
另外,日系車的保值率,是建立在價格穩(wěn)定的基礎上的,這兩年為了應對燃油車的沖擊,“價格戰(zhàn)”已經打響,自然二手車市場也就崩了。
綜合來說,日系車“省油省錢”、“開不壞”、“高保值率”等核心價值標簽,要么被稀釋,要么被打破,就算是最忠誠的粉絲,也不可能不重新評估一下了。
油電混動技術作為基本盤,全面“觸電”反攻
2023年伊始,豐田章男卸任是一個標志性的事件。眾所周知,這兩年他一直對電動車持反對態(tài)度,這也讓豐田在電氣化方面進展緩慢。而進入2023年,顯然日系車也崩不住了,全面加速“觸電”。
![]()
目前,日系三強的電動車都在發(fā)力。豐田已經推出了bZ4X和bZ3,算是初步試水,在豐田章男卸任后,新掌門人佐藤恒治一個重要的工作就是推動豐田的電氣化轉型;本田去年就提出了全面轉型,主打純電的e:N品牌已經在國內兩家合資公司落地,包括廣本e:NP1和東本e:NS1;而日產涉足電動車本來就很早,純電小車LEAF(中文名:聆風)在全球銷售多年,現(xiàn)在也在加快引進新車,比如Ariya艾睿雅。
當然,轉型需要一個過程,日系電動車如何在如此內卷的市場,獲得用戶認可,還是未知數(shù),而這期間必須有適合的產品穩(wěn)住基本盤。這時,日系品牌的口碑積累和技術儲備就發(fā)揮了作用。
![]()
目前,在燃油車方面,豐田、本田和日產都有自己的王牌,保證基本盤,甚至像廣汽豐田還能實現(xiàn)銷量增長。同時豐田THS和本田i-MMD的油電混動技術,也同樣有不錯的表現(xiàn),隨著價格的下降潛力也非常大。而日產方面也推出了采用增程技術的e-POWER。
所以,對于日系車目前在國內下滑的狀態(tài),到底是像諾基亞一樣被顛覆,還是只是一次暫時的挫折,還有待觀察。畢竟,中國的新能源車供應鏈和市場優(yōu)勢都是開放的,特斯拉通過國產化獲得了巨大的成功,包括日系車在內的合資品牌也有機會復制。
三個司機觀點:
日系車能否補上新能源車短板,對未來的發(fā)展空間至關重要。成敗的關鍵是價格,自主品牌在價格上一直有優(yōu)勢,而特斯拉也在努力降價搶市場,那么對于習慣了高利潤的日系品牌,能否在如此內卷的市場上重定找到自己的坐標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