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車新勢力們在經(jīng)營電動車方面的成功經(jīng)驗,值得傳統(tǒng)車企學習。
它們通過打造鮮明的新賣點,引導(dǎo)著消費者的需求,大家往往出于“誘惑”下單,而非性價比。它們不僅拿捏住了高昂的售價,還跳出了傳統(tǒng)車企高度內(nèi)卷的不良循環(huán),得以自由、高速發(fā)展。其中值得參考的一項,造車新勢力車型為了凸顯強勁的動力,往往把雙電機四驅(qū)作為標配,比如蔚來全系車型,值得以性能、駕控為賣點的MG MULAN參考。
![]()
MG MULAN售價12.98-18.68萬元,了解過這款車的觀眾朋友們都知道,它最鮮明的賣點,是20萬元內(nèi)唯一一款零百加速達到3.8s的車型,有個性的電動鋼炮。
有人說它的定價偏高,MG MULAN低配版和比亞迪海豚高配版價格接近,配置有所差距。但大家忽略了一點,MG MULAN的定位高于海豚,無論尺寸、軸距還是后懸架形式,都能看到它的級別更高,低配版價格不算離譜;也有人拿它跟上汽大眾ID.3相比,中配的MG MULAN和大眾ID.3的性價比高度接近,一定程度上屬于同質(zhì)化產(chǎn)品,定價中規(guī)中矩;高配版則使用315kW總功率的雙電機,售價18.68萬,沒有競品,價格不算高。
![]()
消費者會為了動力,選擇一款接近20萬元的緊湊型車嗎?其實有市場,很多年輕人為了出色的動力和駕控,追捧售價超過20萬元的高爾夫GTI;還有零百加速5.9s的領(lǐng)克03+,一款自主品牌緊湊型三廂轎車,它的起售價超過MG MULAN頂配四驅(qū)版,為19.88萬元。
總的來說,20萬想要3.8s(4s以內(nèi))的零百加速能力,MG MULAN是唯一選擇。
但是,MG MULAN在車型分布上,似乎錯過了另一個鮮明的賣點,它可以將3.8s動力下放。如果能把電動四驅(qū)下放到最低配版本上,配置水平保持不變,價格增加1.5-2萬元,不到15萬元即可買到一款3.8s破百的電動鋼炮,這無論對于市場宣傳還是促進目標用戶下單,都更有意義。
![]()
有人說增加前電機組成電動四驅(qū),1.5-2萬元不夠,其實是足夠的,分析MG MULAN的配置表即可發(fā)現(xiàn)。
我們對比售價16.38萬元的520km旗艦版和售價18.68萬元的460km四驅(qū)凱旋版,兩者差價2.3萬元。它們的電池容量一致,后者增加了一臺功率為150kW的前置電機,另外,它還多了全景天幕、方向盤和皮座椅升級至Alcantara/翻毛皮材質(zhì)、普通風格座椅升級至運動造型座椅、主駕駛增加2項腰部支撐。如果拋除這些配置的升級,僅增加一臺150kW的前置電機,1.5-2萬元足夠了。
名爵起初就沒打算通過四驅(qū)來大幅抬升價格。如果在現(xiàn)有的四個版本基礎(chǔ)上,增加一個最低配+四驅(qū)的版本,售價14.48或14.98萬元,就多了一個更鮮明的賣點。
![]()
寫在最后
近幾年造車新勢力的成功,讓我們看到了,沒有真正的小眾市場。打造差異化制造需求來引導(dǎo)消費者,解決其它車型沒有解決到的痛點,就能開拓新的市場,電動車型未開發(fā)的新市場還有很多,20萬內(nèi)電動鋼炮-MG MULAN就是例子。
MG MULAN定位于20萬內(nèi)電動鋼炮,和當年燃油車不飽和時,一汽-大眾推出高爾夫類似,也能獲取不錯的銷量和口碑。不過現(xiàn)在燃油車型高度飽和,電動車型也在加速飽和,多一個亮點就更有更多的機會活下來,酒香也怕巷子深。
在發(fā)展新能源方面,傳統(tǒng)車企要吸取BBA失敗的教訓,不因循守舊,不能自持品牌高格調(diào)不去迎合市場變化。造車新勢力們那么多成功的經(jīng)驗,應(yīng)該多多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