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大眾在電動時代的“利器”,MEB平臺出色的擴展性讓大眾得以在純電市場快速布局。
去年,大眾在中國市場一口氣推出了ID.4、ID.6以及ID.3三款車型,在海外還推出了ID.5和ID.Buzz。
不過,在大眾最擅長的三廂轎車領域,它卻遲遲沒有帶來基于MEB平臺打造的車型。在ALL-IN電動化的道路上,大眾在傳統(tǒng)優(yōu)勢領域的空白,顯然不利于其在電動時代的發(fā)展。
當然,大眾絕不會坐視不管。近日,大眾ID.家族的全新車型ID.AERO正式亮相,而它便是一款基于MEB平臺而來的中型純電轎車。
雖然此次亮相的ID.AERO是一款概念車,不過它已經接近于量產。更重要的是,大眾計劃將這款純電轎車的首發(fā)地點設置在中國,時間為2023年下半年,可見大眾很重視這款車在中國市場的表現。
而更多人關心的是,ID.AERO能否成為大眾在純電時代的“帕薩特”呢?
不驚艷,不代表不看好
在不少人的認知中,概念車的設計總是那么前衛(wèi)、科幻,給人十足的驚艷感。但事實上,大眾ID.AERO并不會給你這樣的感覺。
原因或許有以下兩點。
其一,從此前ID.家族所發(fā)布的多款概念車來看,它們在量產后的改動并不會太大。也就是說,此次亮相的ID.AERO實則是已經接近于量產的狀態(tài)。
而一旦概念車接近量產車,很多的設計都需要從成本、工藝等方面進行考量,因此一些不太實際的設計將會被取消掉。
其二,ID.家族已經推出了幾款車型了,它們所采用的設計語言往往都是同一套,ID.AERO作為其中一員,顯然也理應遵循這樣的設計理念,才能保持家族的設計風格。
所以,ID.AERO概念車不會有太多浮夸的設計,也不會帶給人十足的驚艷感。
但不驚艷,ID.AERO就不被看好嗎?
大眾并非豪華品牌,而是一家走主流路線的品牌。因此,即便邁入電動化,大眾也遵循著在燃油時代的策略,簡單來說就是質價比。
從設計上來說,大眾ID.AERO雖是一款中型轎車,但擁有著比帕薩特還大一圈的尺寸,這使其在未來的競爭中將占據更大的優(yōu)勢,畢竟尺寸大就預示著乘坐空間更大,而中國消費者不就喜歡大空間嗎?
不過,ID.AERO也不是一味地缺乏設計感,比如在ID.家族中的封閉式進氣格柵、貫穿式頭燈/尾燈、隱藏式門把、發(fā)光的Logo均得到了延續(xù)。當然,這些都是如今電動汽車的常規(guī)操作。
但好在,ID.AERO還是有一些“自創(chuàng)”的元素在里面。比如,概念車的門把手以及前翼子板處均可點亮,原本的霧燈區(qū)域采用了全新的豎向排列的三組LED燈,具備了明顯的特征。
再比如,概念車采用了當下流行的溜背式設計,不過車頂下降的弧線則盡量延伸到了尾廂蓋,這讓C柱之后的三角窗的面積變得很大,這樣既保障了后排更大的空間,也提升了后排的采光。
當然,作為概念車,ID.AERO依舊保留了一些不可能在量產車上體現的元素,比如22英寸的輪轂、超低扁平率的輪胎、四塊鈑金面組成的車頭。
總的來說,ID.AERO沒有像很多新勢力車型那么驚艷,畢竟對于大眾來說,它不需要通過浮夸的設計來博眼球,來提升品牌影響力。而它需要做的,只是讓ID.AERO更符合多數人審美,僅此而已。
這其實也是大眾在燃油時代設計上的一貫策略。
要智能還是要續(xù)航?ID.AERO不做選擇題
或許從并不驚艷的設計中,我們難以看出ID.AERO的亮點,但通過車名中的“AE”(AERODYNAMIC)代表著空氣動力學,而“RO”(ROOMINESS)代表寬敞空間,便可清晰了解到ID.AERO是一款追求極致低風阻和寬大空間的汽車。
上述設計中所提到的隱藏式門把手、封閉式進氣格柵等,看似很常見,實則能夠為ID.AERO提供很好的空氣動力學效果,再加上它整體車身線條流暢、均勻,它的風阻系數僅0.228,這有利于ID.AERO在續(xù)航上的表現。
在續(xù)航方面,官方宣布大眾ID.AERO概念車搭載容量為77kWh的電池組,在如今看來只能算中規(guī)中矩,但它在WLTP工況下的續(xù)航里程可達620公里。
雖說從賬面數據看,ID.AERO在續(xù)航上不及當下不少的車型,但從ID.4、ID.6等車型較為真實的續(xù)航里程來看,ID.AERO在續(xù)航上的真實性能夠得到保障。
至于動力性能,官方暫未給出。不過新車將提供單電機和雙電機版,后續(xù)還將推出GTX高性能版,多種動力版本將對應不同需求的用戶。
如果說ID.AERO在續(xù)航、動力上還算過得去,那么在智能化方面,恐怕就要令人失望了。
在ID.AERO概念車的發(fā)布會上,大眾還同時發(fā)布了“大眾IQ.科技”,包含了IQ. Drive智駕管家、IQ. 360全景、IQ.泊車管家、IQ.智能導視、IQ.智慧車聯(lián)、IQ.燈光精靈、IQ.語音精靈以及IQ. Light靈眸矩陣。
未來這些配置都將運用到大眾旗下的燃油車、新能源車上。
不過當仔細琢磨之后你會發(fā)現,這些所謂的科技配置與智能座艙、智能駕駛沾不上邊。它們更多的作用,其實是為了提升駕乘品質,而非智能體驗。
其實,不管是過去,還是當下,你都很難看到大眾在智能化方面有怎樣的建樹,這其實就是大眾在擁抱電動化之際最薄弱的環(huán)節(jié)。
沒有智能座艙、沒有智能駕駛的ID.AERO以及一眾ID.車型,還能討消費者,尤其是年輕人的喜歡嗎?
但好在,大眾依舊搶先于一眾海外品牌,率先ALL-IN電動化。至少在主流市場,大眾即將完成主流車型的布局,涵蓋SUV、轎車、MPV,這是大眾的優(yōu)勢。
只是在中國市場,自主品牌、新勢力的崛起,已經讓我們看到了中國品牌彎道超車跡象,曾風靡大江南北的大眾此時還能否給予迎頭一擊?
或許時間才能給出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