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賣身,就是關門”,眾多網友們再次給恒大汽車的未來做了具體描述。
這次已經被自家母公司“危情”搶去風頭的恒大汽車再一次引起熱議的原因很直白,回A股計劃終止是導火索。
![要引入國有資本?恒大汽車是垂死掙扎還是要起死回生?]()
9月26日晚,恒大汽車與海通證券股份有限公司達成一致后正式在港交所聲明終止上市輔導協(xié)議。
從某種角度上來說,想盡辦法“搞錢”的恒大汽車基本確定等不來股市的救命稻草,從去年9月份折騰到現在,除了圈定套牢了在Pre-IPO階段對其有所青睞的紅杉資本、騰訊、滴滴之外,正面影響大抵只有網絡熱度。
那么,恒大汽車這朵“曇花”,究竟還能開多久?
![要引入國有資本?恒大汽車是垂死掙扎還是要起死回生?]()
恒大這堵“墻”,倒得有點快
環(huán)境變化之快,總是讓人意想不到。
去年9月份發(fā)布尋求科創(chuàng)板上市公告的恒大汽車還風光無限,兩個月內股價上漲5倍證明資本市場對其態(tài)度并不弱于蔚來、理想以及小鵬等同類型企業(yè),6400億港元的最高市值多多少少都還能說明一些問題。
![要引入國有資本?恒大汽車是垂死掙扎還是要起死回生?]()
然而當初有多瘋狂,結局就有多慘烈。
2020年11月份,恒大平價出售廣匯實業(yè),套現148億元現金;
2021年6月以來,恒大系出售嘉凱城、恒騰網絡部分股權;
2021年8月10日,恒大汽車被爆出售,至今方案仍未落地;
2021年9月24日,恒大汽車發(fā)布公告延遲支付供應商費用和工程款,部分項目停工;
2021年9月26日,恒大汽車回A夢碎……
![要引入國有資本?恒大汽車是垂死掙扎還是要起死回生?]()
當然,股市的敏感超出想象,正如上述每一次恒大汽車消息傳來之時,市值總是會隨之變動。
截止目前最后一條公告發(fā)布即暫停上市之后,恒大汽車股價應聲直接下跌9.42%,收于2.02港元,整體市值不足200億港元,想趕上最輝煌時期的零頭,似乎都頗為困難。
不過,受此影響,中國恒大和恒大物業(yè)股價卻有8.05%和3.23%的回升。
看來,資本們基本已經認定:造車,是恒大集團當下需要甩掉的最大包袱。
![要引入國有資本?恒大汽車是垂死掙扎還是要起死回生?]()
覆巢之下,地主也得節(jié)衣縮食
對于造車已經三年的恒大,時間線應該是倒著來的。
![要引入國有資本?恒大汽車是垂死掙扎還是要起死回生?]()
正在體驗新勢力們起步艱辛的恒大汽車不得不想方設法節(jié)省一切開支,近日有消息稱,恒大汽車數千名員工已經從深圳轉場廣州南沙,畢竟,南沙這個注冊地和工廠雙料的總部地址或許會讓恒大汽車在辦公和場地成本上支出上不會那么捉襟見肘。
![要引入國有資本?恒大汽車是垂死掙扎還是要起死回生?]()
而工作地點搬遷或多或少會造成人心不穩(wěn),技術團隊的分崩離析,才會真正給恒大汽車畫上句號。
因此,為了穩(wěn)住技術團隊,資金吃緊的恒大汽車并沒有采取降薪等讓員工共患難的慣用手段,基層員工按時足量發(fā)放薪資,個別管理層人員遲發(fā)了幾日。
另外,恒大汽車近日向技術人員授出 3.24 億股購股權,盡管每股股價還不夠買一個面包,但對于“打工人”來說,仍然能起到激勵的作用。
![要引入國有資本?恒大汽車是垂死掙扎還是要起死回生?]()
不過,供應商就沒有這種“福報”了。
近日不少與恒大汽車關聯(lián)的供應商表示,與恒大汽車的項目已經處于暫停的狀態(tài),具體項目重啟的日期要看恒大汽車什么時候支付相關款項。
現在保持正常推進的,就只剩下博世、安波福等關鍵且強勢的巨頭了。
![要引入國有資本?恒大汽車是垂死掙扎還是要起死回生?]()
事情還有轉機?
如果現在給出恒大汽車氣數已盡的結論,顯然是不負責任的。在截至現在三年的造車生涯中,恒大汽車并非不干正事天天瞎折騰。
9款車型中,恒馳1、3、5、6、7共五款車型的夏季測試已經收官,恒馳7和恒馳5的樣車也已經亮相街頭,距離最終的數據凍結進行下一階段的小批量試裝和SOP已經非常接近。
如果能堅持到順利量產,起死回生概率雖低但還是有一定可能性的。
![要引入國有資本?恒大汽車是垂死掙扎還是要起死回生?]()
而這臨門一腳,顯然是要有人在背后推一把的。
現如今,國有資本引入恒大汽車的傳聞已經在網上傳了不止一天兩天,據悉最快10月份可落地最終方案,這也算是公開的秘密。
但即便如此,恒大汽車在國有資本引入下能否打一個翻身仗仍然要給予懷疑的態(tài)度,畢竟,花錢花到把自己搭進去的車企,想要勒緊褲腰帶,那是需要一段時間轉變思維的。
![要引入國有資本?恒大汽車是垂死掙扎還是要起死回生?]()
寫在最后
高大上的IPO縮寫,通俗來講還是搞錢,不管是白手起家的蔚小理還是“富二代”恒大汽車,目的都是一樣。股市的大腿可以抱,但能否有一個勵志的結局還是要看自身是不是那塊料。經歷了新勢力上市融資井噴期之后,資本也開始有了審美疲勞,所以,恒大的最終落腳點就放在了量產上。而這一點,還是需要時間證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