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4日,有媒體報道稱,斯柯達已經解散了在中國的營銷團隊,并且連帶研發(fā)團隊也一起解散,且根據(jù)該媒體說法,這一消息得到了多方的證實,真實度很高。但針對上述消息,上汽大眾官方很快做出了假新聞的澄清。
![]()
實說實說,近幾年,斯柯達近期在國內的市場表現(xiàn)確實稱不上積極,這不免也讓“退市”的消息在輿論中變得愈發(fā)真實。那么,這究竟有幾分可信度呢?
只能說,斯柯達遠比你我想象的堅挺。如今斯柯達不僅在產品、營銷與渠道建設上都有種種新舉措,而且,其所背靠的大眾集團也在源源不斷的提供技術支持和充分的后勤保障。所以說,于情于理,斯柯達真的不具備“退出”的理由。
謀變
所謂事出有因,毋庸置疑的一點是,繼2018年在華創(chuàng)下年銷34.1萬輛的“巔峰表現(xiàn)”之后,斯柯達的銷量始終不慍不火。數(shù)據(jù)顯示,從2018年至今,短短三年的時間,斯柯達就從34萬輛跌至17.3萬輛。
正是在這樣的大背景下,才最終將“解散營銷團隊”的消息演變?yōu)椤巴顺鲋袊袌觥?,并引發(fā)了軒然大波。在不少人看來,這一消息無異于“流量密碼”,唱衰斯柯達的聲音不絕于耳。
![]()
話又說回來,雖然從銷量來看,斯柯達確實不復以往,但斯柯達正在積極的謀變更是一件不爭的事實。
在大眾集團銷售負責人Christian Dahlheim看來,斯柯達在中國市場“有必要采取行動”,從而阻止銷量下滑。
當然,斯柯達已確實做好了充足的準備。
自救
所幸的是,在市場壓力之下,斯柯達并未自亂陣腳,而是大刀闊斧的梳理出一套完整的改革體系。
首先,明銳PRO就是一個絕佳的例子。
正如朗逸之于大眾一樣,明銳對于斯柯達也有著重要意義。毫不夸張地說,它的市場表現(xiàn),極大地決定了斯柯達未來的發(fā)展走向。
![]()
正因如此,從今年5月份上市的全新一代明銳PRO身上,我們便能看出斯柯達明顯的反攻勁頭。
從技術平臺上來看,明銳PRO誕生于大眾集團最為領先的MQB EVO平臺,成為繼第八代高爾夫、奧迪A3之后,第三款采用該平臺的車型。這也面反映出大眾汽車目前的平臺策略賦予斯柯達的隱形利好。
而通過明銳PRO,我們更能感受到斯柯達的產品品質正處在拔高和煥新的關鍵時期。
![]()
同時,也是從明銳PRO開始,斯柯達開始在營銷上推陳出新,變得越來越“年輕”。
這就要說到,斯柯達引入的“小明”這一概念。為了能夠更好地吸引年輕人的關注,引發(fā)潛在消費者的情感共鳴,斯柯達為明銳PRO起了一個小名,叫作“小明”。如此一來,車主看到明銳PRO,曾經網絡上的段子便能一股腦地涌現(xiàn)出來,它在加強消費者記憶的同時,也具有了更多的網紅屬性。
![]()
且不論斯柯達推行新產品以及新營銷思路能否幫助品牌擺脫困境,僅從這一系列舉措來看,斯柯達顯然沒有“打退堂鼓”的打算,至于“退市”更是無稽之談。
后盾
眾所周知,雖然從表面上看斯柯達是個獨立的品牌,但實際上斯柯達更像是依附于上汽大眾的一個“產品序列”,而這,也正是斯柯達最堅挺的后盾。畢竟,自去年以來,“重振斯柯達”就成為了上汽大眾內部一個重要課題。
![]()
于是接下來,斯柯達便在價格上率先入手。
顯然,上汽大眾的管理層很明白,由于斯柯達在生產成本更低的捷克生產,所以在售價上更有優(yōu)勢。
斯科達也確實是這么做的。2020年4月,斯柯達宣布全系車型價格官降,最高降幅2.45萬元。調整之后,目前斯柯達全系產品價格區(qū)間下探至7.79萬-24.79萬元。這被外界看作是上汽大眾重塑斯柯達的第一步。
![]()
與此同時,在大眾的賦能下,斯柯達也在不斷加大新能源產品攻勢。去年9月,斯柯達公布了旗下首款純電動SUV ENYAQ iV的相關信息,這款車型是斯柯達基于大眾MEB平臺打造的量產純電動SUV,將于今年下半年量產交付。
動作之下,無疑表明了上汽大眾對斯柯達不離不棄的決心。
因此,有理由相信,上汽大眾將會拿出更多的資源投入到斯柯達品牌建設上,讓斯柯達走出一條與大眾和而不同的發(fā)展道路,以此實現(xiàn)互利共贏的目的。
正如在今年7月17日大眾品牌的一場活動上,俞經民面對媒體關于“斯柯達的營銷之變”所說的那樣:“斯柯達不能完全復制大眾的路,因為斯柯達要做出更大的變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