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跟一位買了新車的朋友聊天,在聊到他那輛剛落地不久的新車時,兵哥問他為什么不買自動擋。要知道這位朋友每天都是通勤使用,而且是城市快速路與市中心擁堵路況相結合的用車場景。他說除了價格的因素外,還因為看到了該車型論壇里,有車友說手動擋比自動擋省油。
![]()
什么鬼,竟然有車主認定了這個觀點還信以為真?這也讓兵哥不禁在思考,究竟我們的購車者,在買車和用車等方面,受到了多少的誤傳、謠言的誤導?
![]()
這個觀點放在很多年前的自動擋車型,比如說尼桑風度Cefiro、雅閣六代CG5的年代確實是如此。主要的原因是在于當年的自動變速箱,換擋其實還是靠機械式的操作。通過油門對發(fā)動機轉速的控制,使得液力變矩器轉動速度提升,節(jié)氣門閥和速控閥之間的油壓發(fā)生變化,從而使得液壓控制換擋閥驅動換擋執(zhí)行原件。所以過往的自動擋,換擋的時機是通過加速踏板的幅度與速度之間的函數(shù)關系來確定,所以相對來說是固定的。當然了,還有部分原因是在于擋位少、齒比較大等原因。
![]()
而現(xiàn)在的自動擋變速箱,在擋位的部分已經提升了不少。其次,還有諸如CVT、雙離合等形式的自動式換擋的變速箱,讓擋位切換更為快速,動力的中斷和結合的過程盡量減少。最重要的,是現(xiàn)在的自動變速箱電氣化程度很高,大部分都是以傳感器和電路來控制,所以駕駛者能通過油門深度和發(fā)動機轉速來進行調整。
![]()
多年前的老三樣,就有三廂的捷達和兩廂的夏利、富康,可是購買捷達的消費者數(shù)量似乎要比后面兩款車型要多不少。后來的夏利和富康也學聰明了,在兩廂的基礎上都加上了后備箱。之所以出現(xiàn)如此情況,正是消費者認為多出一個后備箱的存在,能有充足的空間來吸收來自于后方的碰撞力,從而更能保證車內乘客的安全。
![]()
以當時的汽車知識儲備來說,很難去推翻。其實后備箱的存在并不能改變受力的狀況,而且中空的箱體起不了任何作用,還是要靠車身的結構件承受沖擊力并傳遞。同款車型兩廂版和三廂版的車身結構,并不會因為后備箱的存在而發(fā)生大幅變動。
不少人很在意汽車鐵皮的厚薄,在車展也好抑或是4S店的展廳,只要有機會都去摸一摸、敲一敲新車外層的鐵皮。就算不做得這么明顯,也起碼要摁一下試試才安心。
![]()
事實上,我們現(xiàn)在所看到的、觸摸到的車身外面的金屬,統(tǒng)稱為蒙皮。準確來說,蒙皮只是一層覆蓋件,用以遮擋車門、車身里面的實現(xiàn)功能的零部件以及在其當中的結構件,很大程度上是為了美觀考慮,而不是安全。
![]()
而這種觀點的出現(xiàn),很大程度是由于有些小伙伴們在看到車禍圖片,認為破碎得嚴重的車型就不安全,應該像老式結構的車型那般,即使碰撞了也應該較為完整。新時代的汽車力學設計,把承受沖擊力的部分轉為結構更強更硬的車架當中,外觀零件的破碎很大程度能消散化解碰撞時的應力,避免傳遞到車廂等其他位置。
正如巧克力和絲滑更般配,有些小伙伴會認為,在寒冷的北方尤其是下雪的地方,一定要有四驅輪動的車型才可以行駛,才敢于在那些地方駕駛。不然的話會相當危險,而且很容易出事故。
![]()
雖然說,四輪驅動和全時四驅對動力輸出有一定的穩(wěn)定效果,畢竟四個車輪都獲得同等動力驅動車輛,自然要比兩輪驅動的來得穩(wěn)妥。可事實上,輸出的動力到了最后還是需要輪胎傳遞到地面,只在意驅動的形式而忽略了動力傳遞的介質“輪胎”是沒有任何意義的 。
![]()
所以不論是兩輪驅動也好還是四輪驅動的車型,在下雪的地方形式一定要在冬季換裝冬季輪胎。加入的特質材質會使得輪胎變得柔軟,仍然能提供充足的抓地力。開車時需要拉開跟車距離、緩慢加速和控制好剎車,自然就會更加安全。當然,不要大幅度或急速地變換方向也是安全的操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