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馳在2018年的最大困局,應該就是懸掛和制動方面的問題,隨著奔馳GLC大規(guī)模制動異響事件的曝光,不少消費者認為:奔馳的懸掛、制動方面的故障不止是品控問題,而是該世代旗下所有車型的結構設計問題!
![]()
然而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近日又曝光出斷軸的事件,一網名為“翟小斌的地盤”的車主發(fā)微博稱:買了5個月的奔馳E200L在低速通過兩個減速帶時,減震支柱底部連根折斷!而且他還表示,他在網上搜索相關問題時發(fā)現,該故障已經是奔馳E的通病,目前車主仍在艱苦的維權中。
![]()
減震支柱斷裂頻發(fā),系結構異常所致?
無獨有偶,在2018年7月份,一位張姓車主E300轎車在高速上正常行駛時突然聽到一陣異響,緊接著車輛突然往右邊傾斜,4S店在檢測后告知其避震因“不排除是外力所為”而斷裂。除此之外,在關于奔馳E級的相關論壇中,也有許多車主表示自家愛車的懸掛和避震均存在有異響,令人為之焦慮。
![]()
眾所周知,汽車的減震系統工作原理為:彈性元件受沖擊產生振動,懸架中與彈性元件并聯安裝減振器,為衰減振動,改善汽車行駛平順性。通俗的說,減震支柱的主要作用是創(chuàng)導顛簸產生的沖擊力,而非硬性承受車身自重的壓力和路面的沖擊力。如若減震支柱出現斷裂變形,無非三大原因:受到沖擊超過了可承受的臨界值;支柱本身材質抗沖擊、抗金屬疲勞能力偏弱;車輛受力結構設計異常。
![]()
![]()
回到事故受損車輛身上,其減震支柱斷裂的位置皆位于底端卡槽連接處,可以說是E級1770—1870kg的整備質量、路面的沖擊、制動時的拖拽力直接作用與此處,三方面的壓力超出了金屬的承受能力。這樣的情形輕則制動異響,重則斷裂!因此阿貴看車認為,E級的問題,應屬于結構異常范疇,并非換一個新拉桿能解決的問題。
![]()
GLC與C級同病相憐,奔馳MRA存設計缺陷?
可怕的是,同樣的問題不只是出現在E級身上,奔馳C級和GLC皆發(fā)生過“斷腿”的事件。其中一位奔馳GLC的車主在自駕青藏高原時因此遇險,而且車載全球定位SOS系統還無法連接,據悉,該車主于2018年4月份購置了這臺GLC,至事故發(fā)生時,僅行駛了7000多公里。
![]()
![]()
然而最讓人細思極恐的是,奔馳E級、C級、GLC皆出自于奔馳MRA縱置發(fā)動機后驅模塊化平臺,換而言之,如果僅僅是奔馳E級車系出問題,那很可能只是國產化后,品控、用料方面和結構設計的缺失。但是加上奔馳C的斷軸,以及奔馳GLC大規(guī)模爆發(fā)的異響問題,那這問題的根源,就該歸于MRA模塊存設計缺陷了。也自然有網友和車主會猜測:奔馳GLC鋼鋸般的異響,會不會是減震支柱斷裂的前兆。
![]()
不得不說,如今的奔馳在品質和人性化方面的確有些不得人心,面對也來越多的投訴,官方和經銷商都是采用不聞不問的態(tài)度應對,再加之近幾年奔馳辱華事件頻發(fā),或許是奔馳從未尊重過中國市場,所以才將存在結構問題、設計缺陷的車型,特供到中國市場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