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看中國汽車四十年,其發(fā)展從不止代表工業(yè)的進步,更代表文化的碰撞與交融、社會的開放與進步。
![]()
1985年,上海舉辦第一次國際車展,就此開創(chuàng)了中國汽車展覽業(yè)的先河。許多國外知名品牌涌入展會,向中國消費者展示自己的品牌形象。
在上篇中筆者已經寫到,能夠擁有較長創(chuàng)業(yè)史的品牌,都有自己的鮮明特色。車展是這份特色的展示窗口,也是擴大品牌影響力的絕佳機會。
用戶的注意力向來是一種稀缺資源,誰能抓住眼球,誰才有機會成為頭部。最初涌進車展的外企給我國當時尚弱的自主品牌提供了充足的學習樣板。在這一過程中,我們也逐漸做起了自己的“品牌”。
![]()
品牌不僅僅是一種產品的象征,更是企業(yè)、產品和社會文化形態(tài)的綜合體現,品牌意味著高質量、高信譽、高效益、低成本,即是企業(yè)的無形資產,又是企業(yè)形象的代表。
在發(fā)揮展示、塑造品牌力功能的同時,車展也是見證我國汽車工業(yè)不斷進步的重要里程碑。
2000年,中國汽車產銷雙雙超過200萬輛,年產汽車超過10萬輛的汽車企業(yè)達到10家。
2001年的上海車展提出了“走進家用車時代”的主題,這是中國汽車從公用轉向民用的一個重要風向標。
廣闊的C端市場給汽車行業(yè)提供了發(fā)展的肥沃土壤,在改革開放中有了錢的中國人正開始更加注重家庭的生活質量。
兜里的錢干點兒嘛呢?買房、買車!
![]()
2002年,中國汽車市場總產銷超過300萬輛;轎車總產量達到109.3萬輛,較2001年的70.3萬輛同比增長了55%。
瘋狂的市場拉動了廠商們參加展會的熱情,2003年,上海車展移師至浦東花木路8.1萬平方米的新國際博覽中心舉辦,參展資格在2002年下半年時就被搶購一空。
又經歷了幾年發(fā)展,中國汽車市場迎來了一個“破而后立”的機會。2008年,受金融危機影響,國內汽車銷量為938.05萬輛,同比增長6.70%,但較2007年的增幅回落15.14個百分點。
為了刺激消費、拯救經濟,國家對汽車行業(yè)進行了及時的政策調控,2009年,中國汽車銷量達到1364.48萬輛,同比增長46.15%。其中,乘用車產銷首次超過1000萬輛,同比增長52.93%;1.6 L及以下乘用車車型銷量為719.55萬輛,同比增長71%。
![]()
這一成績可謂舉世矚目。
水漲船高,2009年的上海車展更受追捧,在國外受到金融危機傷害的企業(yè)們將火熱的目光看向了這片土地。
那年上海車展展覽面積超過17萬平方米,同比增長20%;參展行業(yè)企業(yè)超過1500家,覆蓋25個國家和地區(qū);展示車輛918輛,其中進口車輛316輛,規(guī)模已經超過年初舉辦的底特律車展和日內瓦車展等國際大展。
也是在那年,中國車市首度超越美國,登頂全球第一大汽車市場,上海車展具有了A級車展的規(guī)模和實力。
能成為A級車展,第一證明我國汽車工業(yè)的進步,但最重要的還是我們具備了足夠的消費實力。那些年上網沖浪的網友們一定不陌生這樣的一些新聞:“中國大媽組團買金子”、“中國旅游團橫掃奢侈品區(qū)”。
![]()
就算同期伴隨著某些國外景區(qū)用華語在墻上寫“小便請上前一步”這種令人不愉快的新聞,但誰也不能否認,中國人有錢了。
不管品牌喜不喜歡中國,在面對中國消費者時,它們都會選擇遷就國人的品味。
畢竟,沒有生意人會跟錢過不去。
也是在這樣摧枯拉朽式的席卷態(tài)勢下,車展在展覽的同時,逐漸被賦予了更多的銷售功能。近期,一位在4S店工作的朋友告訴筆者,作為一家自主車企經銷商,參加一次為期四天的地方車展他們能售出幾十臺車,約相當于店內一個月的銷售量。
相比于經營單一品牌的4S店,車展薈萃了多個品牌,將不同價位、不同性能的車都放在了一起,給消費者提供了一個充分比較、判斷、篩選的機會。
![]()
且車展還具有更強的市場凝聚力和影響力,大家都是為看車、買車而來。如今各種信息都可以提前在網上獲取到,汽車行業(yè)的運營模式隨之越來越透明。4S店的定價不再是秘密,人們在網絡上就可以對比出自己中意的幾款車型,然后來車展集中對比。
在展示與銷售功能都流光溢彩時,中國車展也逐漸出現了其他變化。賈新光先生在2011年一次采訪中說道:經過多年發(fā)展,國內車展其實已經出現分化。北京車展更具政治、政策、國際交流的意義,在北京車展上最適宜談論的話題是汽車強國、自主品牌、自主研發(fā)、新能源等等,而上海車展則具有更強的商業(yè)屬性。
目前國內受認可的四大車展分別是北京車展、上海車展、成都車展和廣州車展。時間分別是春夏之交、夏秋之交、秋冬之交。最早的北京車展、上海車展肩負了重磅發(fā)布、技術前瞻的重任,成都車展則商業(yè)屬性較濃,十一月底的廣州車展則像是收尾與展望
![]()
這是行業(yè)越來越好,越來越具備條理性、專業(yè)性的證明,中國車展和中國汽車正是在這樣不斷的變化中,令人看到了更多變好的希望。
“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后百花殺。
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
盡管把一首形容農民起義的詩放在這里有些許不恰當,但中國車市正是在短短數年內,迅速打破了外資的壓制、改變了汽車行業(yè)的國際格局。從黃金十年到SUV進入藍海市場再進入紅海市場;自主產品從最初在十萬元以下的價格區(qū)間里生長到如今已然上攻;合資企業(yè)最初是質量的保證,如今,國產車也同樣令人驕傲。
看向過去,曾歷艱歷難;細數現在,已是百花將開;展望未來,將是變化無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