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系車近兩年在中國市場的表現(xiàn)可謂大熱,當中少不了“兩田一產(chǎn)”的貢獻。但在中國市場立身時間更長的鈴木,卻在2018年宣布撤資長安鈴木,繼撤資昌河鈴木后正式與另一家合作伙伴“分手”,當時也讓不少車迷感到惋惜。
![]()
但由于長安鈴木的合資協(xié)議直到2022年才到期,因此鈴木汽車撤資后,長安鈴木仍在持續(xù)生產(chǎn)、銷售鈴木品牌的產(chǎn)品,并繼續(xù)為長安鈴木的用戶提供整車及零配件的售后維修及保養(yǎng)服務。
![]()
也許長安汽車與鈴木汽車再也不想大家互相背著包袱前行,3月14日,從企業(yè)信息查詢平臺看到,重慶長安鈴木汽車有限公司已更名為重慶鈴耀汽車有限公司,正式更名時間在2020年12月17日。值得一提的是,長安鈴木官方網(wǎng)站也已經(jīng)處于無法訪問的狀態(tài)。
為什么改名鈴耀?長安汽車集團的一位人士解釋“:很簡單,就是因為日本鈴木退出以后,根據(jù)規(guī)定我們以后不能再使用鈴木這個商標了?!?/span>
固守己見的鈴木
在1993年,長安汽車與日本鈴木株式會社合資的重慶長安鈴木汽車有限公司成立后,便推出了國產(chǎn)化的奧拓,當年可以說是風光無量,備受關注。在當年依然是摩托車盛行的年代,奧拓的出現(xiàn)無疑讓國人心中都記下了鈴木這個品牌的名字。
![]()
而要說長安鈴木最為輝煌的兩年,則是2010年與2011年。長安鈴木在2010年、2011年實現(xiàn)突飛猛進,全年銷量分別突破20萬輛和22萬輛。但好景不長,不久后開始走下坡路,銷量萎靡不振。由于品牌競爭力不足,加之缺乏新品投入,2012年,長安鈴木銷量同比下滑了22.7%至17萬輛,2013年進一步跌至不足15萬輛。
![]()
直到2018年9月結束,日本鈴木及鈴木中國以1元象征性轉(zhuǎn)讓手上的40%股份和10%股權給長安汽車,才為這段有甜有苦的長跑劃上一個歷史性的句號。
![]()
長安汽車也試圖找出方向挽救長安鈴木。長安汽車曾多次向前任鈴木董事長鈴木修建議發(fā)展大尺寸轎車與SUV,但都被一一拒絕。從結果來看,鈴木這個做法在顯然使得自己的道路越走越窄。
![]()
不得不說的是,鈴木汽車在中國市場逐漸淡出除了自身產(chǎn)品力因素的原因外,與長安汽車的宣傳和推廣也脫不了關系。曾經(jīng)缸哥在兩年前的車展上看到長安鈴木的宣傳手冊,居然是模糊不清的車型展示。而廠家對于新車的推廣力度與推廣宣傳也是得過且過。就算一款極具競爭力的產(chǎn)品,在這樣的宣傳推廣面前,也極難走出好的銷量。
從很多細節(jié)可以看出,長安汽車與鈴木汽車合作過程中或許是產(chǎn)生了很多分歧,導致雙方都不再愿意扭轉(zhuǎn)局勢投入到長安鈴木的未來發(fā)展中。而隨著鈴木的退市,最為受傷的無疑是鈴木車主以及喜愛鈴木的車迷們。
轉(zhuǎn)戰(zhàn)印度能否帶來生機?!
![]()
在先后告別了美國和中國兩大汽車單一市場后,鈴木將銷量的重任轉(zhuǎn)戰(zhàn)到印度,這個與中國不相上下的人口大國。2020年,鈴木在印度賣出了接近124萬輛的新車,占鈴木全國銷量的50%。其中鈴木的明星車型鈴木和雨燕則是印度2020年乘用車的冠亞軍。而在鈴木的原產(chǎn)地日本市場,鈴木在2020年以63萬輛的銷量數(shù)據(jù)反超本田,成為日本乘用車的銷量亞軍。
![]()
從數(shù)據(jù)看來,鈴木可以說是占領了印度市場的半壁江山。這也難怪鈴木肯從中國與美國兩大市場撤出,主攻喜愛小型車的印度與本土市場。畢竟隨著中國的消費升級,鈴木車型越來越不適合中國的消費市場;而喜愛大排量的美國市場,也顯然不是鈴木大展拳腳的地方。因此,缸哥認為鈴木的做法依然值得稱道,不論何時,保留企業(yè)競爭力讓品牌活下去才是每個汽車品牌的首要任務。
寫在最后
或許是鈴木知道,如果與市場妥協(xié),那么只會越走越失敗。而只有堅持自己的特色,將品牌美譽度拉升,才能夠讓車迷賞識,進而獲得市場的認同。作為一家“小企業(yè)”,鈴木深知,只有深耕自己的特色市場,才能有更好的未來。而缸哥則期盼著,隨著國內(nèi)市場的多元化,鈴木終有一天能夠重返中國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