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月 16 日,是我們農(nóng)歷春節(jié)的倒數(shù)第二天。在大洋的彼岸,有一家名為 Churchill Capital Corp IV 的空白支票公司一夜之間暴漲 31%,沒錯,它就是傳聞跟 Lucid Motors 合并的殼公司。而暴漲的原因是傳出了殼公司已經(jīng)在跟投資人洽談,計劃通過 PIPE 模式募資,且雙方已就關(guān)鍵條款達成一致的消息。
另外,就在今天上午 CCIV 這家殼公司收盤漲幅 8.37%,盤后 Lucid 宣布與 CCIV 達成合并交易,合并成功后的估值大概為 240 億美金,公司交易股權(quán)價值約為 118 億美元,此次投資由 PIF、貝萊德、富達管理、富蘭克林鄧普頓基金等幾家牽頭,隨后 CCIV 盤后下跌了 30.26%。
可惜的是我并不懂股票,因此這篇文章并不是薦股文。但可能關(guān)于 Lucid,我還是稍微有點了解。畢竟國外很多媒體都冠以它「特斯拉殺手」或「復仇者之車」的名號。
在我看來,Lucid 確實骨子里流淌著特斯拉的血液,但他們倆并不是「雙胞胎」,也不是「龍鳳胎」,更不是互為「克隆人」,他們之間更像是有一定血緣關(guān)系的「堂兄弟」。
那么今天我打算從創(chuàng)始人、融資情況以及電動車產(chǎn)品三個方面來聊聊 Lucid Motors 是怎么樣的一個車企。
那么故事就要從 Lucid 的前身 Atieva 說起了。Atieva 是一家成立于 2007 年的主做電動車三電系統(tǒng)研發(fā)的公司,總部位于美國加州紐瓦克,主要的客戶是整車車企,直到 2014 年才轉(zhuǎn)型做電動車,并改名為 Lucid。簡單點說就是 Lucid 早期就是一家汽車零部件供應商,曾經(jīng)也為國內(nèi)的客車供應過動力電池。
最早創(chuàng)辦這家公司的是兩位美籍華人謝佳鵬 Bernard Tes 以及溫世銘 Sam Weng,當然現(xiàn)任 CEO Peter Rawlinson 也有華人血統(tǒng),但這是后話。還是先來看這兩位創(chuàng)始人,有著什么樣的背景。
先說 Atieva 的聯(lián)合創(chuàng)始人溫世銘,他于 1996-2000 年在甲骨文公司擔任了 4 年的高級市場總監(jiān),2000-2002 年間,在 Redback Networks 的擔任銷售副總裁。精通中文、日語以及英語的他主要負責管理亞太地區(qū)的業(yè)務,建立了銷售聯(lián)盟并聯(lián)合諾基亞、中興通訊、NED、NTT、中華電信和韓國電信等企業(yè)合作。隨后溫世銘又在 Astorin Networks 擔任聯(lián)合創(chuàng)始人以及銷售、市場副總裁。這兩家公司主要做的是幫助運營商在基于互聯(lián)網(wǎng)的基礎設施上提供寬帶、電話、電視和移動業(yè)務。
再來說謝佳鵬,這位老哥是個真學霸,畢業(yè)于美國伊利諾伊大學香檳分校,分別拿到了電子工程學士,碩士學位和博士學位。他在 1981 年創(chuàng)立一家顯示器和計算機制造公司,名叫 Wyse Technology,憑借來自 Altos Computers 的 David Jackson 的 60 萬美元和來自 Kleiner,Perkins 及 Caufield&Byers 的 100 萬美元,他帶著 Wyse 于 1984 年在納斯達克進行了首次公開募股。
在 2003 年,也就是特斯拉成立的那一年,謝佳鵬應 Martin Eberhard 的邀請加入特斯拉,成為特斯拉董事會創(chuàng)始成員,同時擔任特斯拉執(zhí)行副總裁兼電池能源總經(jīng)理,負責監(jiān)督特斯拉 Roadster 和其他汽車制造商的電池組設計、開發(fā)和制造等環(huán)節(jié)。
對了,Martin Eberhard 也就是特斯拉的創(chuàng)始人兼首任 CEO,那個時候,馬一龍還在 SpaceX 探索太空,次年也就是 2004 年,Martin Eberhard 盛情相邀馬一龍投資了特斯拉 630 萬美元后,馬一龍也就正式成為了特斯拉的董事長。
有意思的是 Martin Eberhard 其實也是畢業(yè)于美國伊利諾伊大學香檳分校,而且職業(yè)生涯開始于 Wyse Technology 的,當時他是一名電氣工程師,在那里他開發(fā)設計出了他的第一個產(chǎn)品:WY-30ASCII 計算機終端。
不要忘了,謝佳鵬正是 Wyse 的創(chuàng)始人兼 CEO。當然更戲劇的是,后來 Martin Eberhard 因為跟馬一龍發(fā)生了一些小別扭后,離開特斯拉就成為了 Lucid 的技術(shù)顧問。當然也正是因為謝佳鵬、Peter Rawlinson 以及 Martin Eberhard 三人在特斯拉的背景,也就意味著 Lucid 想從特斯拉挖走一些人并不算太難。也正是因為這樣,Lucid 和特斯拉之間的「血緣關(guān)系」,開始變得更加緊密。
對于 Lucid 來說,人到位了,接下去就要看「錢」從哪來。
說完了人,我們再說錢的方面。幾乎沒有哪個新勢力造車是不缺錢的,特斯拉、蔚來在造車過程中都因為錢發(fā)過愁,當然最有可能例外的應該就是蘋果了。
在 Lucid 的早期發(fā)展史中,亞洲多家投資機構(gòu)都有參與到其中。在 2013 年,Lucid Motors 的 A 輪及 B 輪融資中,參與者除了來自硅谷的風投公司 Venrock、還有日本三井物產(chǎn)株式會社以及青云創(chuàng)投。此后的 2014 年 1 月 ,北汽出資 1 億美元參投 Lucid Motors 的 C 輪融資,持股比例為 25.02%。而且同年 7 月,當時如日中天的賈老板也投了大約 7000 萬元左右。
到了 2015 年,由于北汽希望 Lucid 優(yōu)先在中國市場發(fā)力,而謝佳鵬希望先打開美國市場,意見上的不同,注定了合作并不長久。隨后北汽將所持全部股份都轉(zhuǎn)賣給了賈老板,這讓賈老板一下成為 Lucid 最大股東,持股比例達到 40% 左右。不過后來因為樂視投資 FF 后的財務情況,賈老板也已經(jīng)將這些 Lucid 的股權(quán)賣出,可以看出賈老板為了夢想不僅可以窒息,還可以掏空自我財產(chǎn)。
當然對于 Lucid 來說,最重要的還是來自沙特的那筆「救命錢」。因為 2016 年 Lucid 發(fā)布了新車 Lucid Air,并在同年底宣布計劃總投資 7 億美金在亞利桑那州建設工廠,而這又造車又建廠的,擺在眼前的問題,就是錢從哪里來。
當然,缺錢也是 Lucid Air 的交付計劃一拖再拖的主要原因,為了解決錢的問題。2017 年 Lucid 開啟了 D 輪融資,為此 Lucid 也曾考慮過賣身福特,但福特似乎對它并不是很感興趣。
而在同年的 6 月,遠在東半球的沙特,有一個年輕的富二代穆罕默德·本·薩勒曼成功地擠掉了他堂哥,由「王儲繼承人」變成了王儲。而這位富二代卻有個遠大的夢想,他主導了「沙特 2030 愿景」,大概的意思就是要在 2030 年,改變沙特將近 80% 財政收入依靠石油的現(xiàn)狀,希望大力發(fā)展其他行業(yè)收入。
通常情況下,我們要做的是「招商引資」,但別忘了,它是沙特,因此它只需要「招商」和「投資」。這就要提到世界上最富有的主權(quán)財富基金之一「沙特公共投資基金」,簡稱 PIF,監(jiān)管人也就是這位年輕的富二代。
2018 年初,PIF 先投資特斯拉 20 億美元,持有其約 5% 的股份后。同年 9 月,Lucid 也宣布他們拿到了 PIF 的 10 億美金投資,而這筆投資對于 Lucid 來說,不僅意味著車和工廠都有了著落,而且還截胡了一把他的「堂兄弟」。
因此對于 PIF 的這次投資,當時還是 Lucid CTO 的 Peter Rawlinson 興奮地表示,PIF 不僅是他們的財務伙伴,而且還是戰(zhàn)略伙伴。
我并不認為這話是在「假客氣」,因為對于 Lucid 來說為了這 10 億美金付出的是 67% 的股權(quán),對于 Lucid 來說,量產(chǎn)在即,面臨缺錢的窘境,缺錢的它是沒得選的。
對于 PIF 來說,付出的是錯失 2018 年加倉特斯拉的大好機會,但是 PIF 也沒得選,因為我相信 2018 年 8 月馬斯克突然發(fā)的那條要把特斯拉私有化的推特,遭到美國 SEC 的質(zhì)詢,面對特斯拉高漲的股價,沙特精明的王儲顯然也不愿意做「冤大頭」。
但對 Lucid 來說,人和錢都到位了,工廠也順利建成了,那接下去就要看產(chǎn)品到底如何了。
在說產(chǎn)品之前,要提一嘴 Peter Rawlinson 這個人,他出生于英國南威爾士,2013 年加入 Lucid 擔任 CTO,2019 年 4 月 23 日被任命為 CEO 兼 CTO,而且合并成功后,他將繼續(xù)擔任這兩個職位。
如果作為捷豹以及蓮花汽車首席工程師的工作履歷,并不能證明他擅長電動車,那么曾經(jīng)作為特斯拉 Model S 總工程師的身份,就足夠證明這哥們還是挺懂行的。
Lucid Air 給我留下最深的印象并不是 0.21 Cd 風阻,也不是可以 55 度傾斜的后排座椅,也不是 Dream Edition 版 16.9 萬美元的售價。而是一分鐘可以補能 32 公里的 900 V 高壓電池、202 升碩大的前備箱以及激光雷達。
先說 900 V 高壓電池。Lucid Air 采用的是來自 LG 化學的 21700 圓柱形電池。區(qū)別于特斯拉的在電芯之間插入導熱管來實現(xiàn)電池包溫度管理,Lucid 的溫度控制是在電芯的上下兩層加入導熱管,這樣的好處就是可以讓相同體積的電池包塞入更多的電池,這也是 Lucid 最大的電池容量可以做到 113 kWh 的原因。而這么做的結(jié)果就是 Grand Touring 版本的 NEDC 續(xù)航里程可以達到 832 公里。
另外,Lucid 采用 900 V 高壓電池,相比 400 V 電池可以在輸出相同功率的情況下,需要的電流更少。那這就意味著可以用更細的電纜、電線,可以進一步讓三電系統(tǒng)的體積更小。但 Lucid 更關(guān)注的點是,更少的電流經(jīng)過電線意味著更低的電阻,這讓損耗變得更低,而這又可以讓 Lucid Air 有更好的動力以及續(xù)航表現(xiàn),如果用數(shù)據(jù)來體現(xiàn)的話,Lucid Air 每度電的續(xù)航里程為 7.4 公里,相比特斯拉的 Model S 大概 6.6 公里,Lucid 在效率上顯然做得更加出色。
再說 202 升的前備箱,我喜歡這樣的設計不僅僅是可以放入更多的手提包,正如上文所說,這因為這意味著 Lucid 的高度集成化做得好,為此 Lucid 將電機,齒輪箱、差速器、逆變器、控制單元等部件統(tǒng)一做到一個總成內(nèi),這可以節(jié)省不少的車內(nèi)空間。
結(jié)果就是 Lucid 重量僅為 73 公斤的單電機可以輸出 670 馬力,重量僅為特斯拉 Model S Performance 版電機的 54%,但輸出馬力提升了 56%,而做到這一切的竟然還是一臺永磁同步電機,因為 Lucid 認為永磁同步電機的效率更高。
但高度集成化這也會帶來一個重要的問題,就是電機的散熱問題。因為電動車一般不配離合器,變速箱檔位也開始減少,幾乎是單擋或二擋。這會導致在車輛起步、加速以及高速行駛時也就是在電機在功率運行的時候,大電流經(jīng)過電線會讓電阻變大,從而導致電機內(nèi)溫度上升,這不僅會導致電機內(nèi)的磁性材料穩(wěn)定性下降,從而降低能量傳輸效率,而且溫度過高還容易導致電機損壞。
這里多說幾句,最傳統(tǒng)的散熱方法是「風冷」,大概的做法就是在電機表面采用冷卻柵的方式增加散熱面積,有些還會增加散熱風扇以增加散熱效果,說白了就是戳幾個洞,加個電風扇,這樣的好處就是便宜,所以出于物理特性,風冷電動機體積以及質(zhì)量很難做小。
現(xiàn)在比較常見的散熱方式是「液冷」,主要是在電機外殼體上布置冷卻水道,讓水流動起來帶走熱量。這種散熱方式,相對來說比較奢侈。因為還要增設額外的電動水泵和散熱器等,這無形中又增加了額外的成本以及功耗,并且結(jié)構(gòu)也更加復雜,制造難度也提升了。
但對于 Lucid 來說,以上兩種方式都不是他們想要的。他們開發(fā)了「軸向射流冷卻歧管」,通過這種歧管可以讓水流經(jīng)過發(fā)熱的電線,從而達到降溫的效果,相比前兩種方法,Lucid 的方式更加直接且高效。此刻我只想說,這版「PPT」真香!
最后說一下,我最關(guān)注的激光雷達,其實 Lucid Air 配備激光雷達是有那么一點出乎我意料的,畢竟是特斯拉的「堂兄弟」,顯然老馬對激光雷達不屑的態(tài)度,并沒有影響到那些離職的員工。
根據(jù) Lucid 對外透露的激光雷達信息,一是等效 125 線。二是視場角為水平 120 度,垂直 25 度。把這兩個信息結(jié)合起來看,鎖定的就是速騰聚創(chuàng)這家公司。而且據(jù)知情人士進一步爆料,Lucid 在發(fā)布會上用的激光雷達宣傳短片都是速騰聚創(chuàng)的原始點云動畫。
另外,據(jù)速騰聚創(chuàng)官方說法,自 2020 年 7 月以來,他們旗下的 M1 激光雷達獲得多個量產(chǎn)車型的定點合作訂單,而且會在 2021 年 Q2 開啟量產(chǎn)激光雷達的交付,而獲得的第一家定點合作訂單就是來自北美的車企,這不僅從另外個角度說明了,激光雷達的一切都已準備就緒,只待官宣,是不是也暗示著 Lucid Air 確認會在 Q2 開啟交付呢?
先拋開疑問,純粹的來看下這個速騰聚創(chuàng)的 M1 激光雷達,我覺得從企業(yè)調(diào)性上來說,Lucid 和速騰聚創(chuàng)兩家公司在很多地方是有契合點的。例如雙方都比較強調(diào)效率,都在追求「小而精」,速騰聚創(chuàng)就比較重點強調(diào)了 M1 激光雷達的尺寸以及功耗。
先看尺寸方面,作為一款嵌入量產(chǎn)車的激光雷達,M1 激光雷達的厚度為 45 mm,深度為 108 mm,寬度為 110 mm,相比之前的 M1 B2 版本,深度較少 12 mm,厚度減少 5 mm,整體體積減少 19%,而這帶來的好處非常明顯。
這里我引用下速騰聚創(chuàng)官方的說法,以車頂安裝為例,相比不裝激光雷達車輛,裝了 M1 后 NEDC 續(xù)航損失減少不超過 3%。小尺寸可以帶來更小的風阻,更好的續(xù)航表現(xiàn),同時還可以讓車輛外觀設計師不至于那么抓狂。當然,最后這句話是我說的。
另外就是功耗,這不僅影響到續(xù)航里程,更重要的是影響到激光雷達的使用壽命。激光雷達作為「自發(fā)光體」,發(fā)射激光脈沖的過程也是需要電來支持的,M1 的額定功耗被控制在 15 W 以內(nèi),也就是一度電可以運行 66.7 個小時,這對我們現(xiàn)階段本就續(xù)航不算很多的「電動爹」來說,那算相當友好了。
而更重要的是,15 W 以內(nèi)的額定功耗也讓 M1 溫升也被控制在小于 15 攝氏度。這里多說一句,高溫會使得電子產(chǎn)品的絕緣性能退化,元器件以及材料變得老化,長時間的高溫也會使得機器的電阻變低,電流增大,這會讓機器內(nèi)溫度進一步升高,最終導致機器的損壞,這就好像劣質(zhì)的吹風機用最熱的那檔風長時間吹會出現(xiàn)焦味,容易壞。
對于車規(guī)級使用的產(chǎn)品來說,穩(wěn)定耐用的優(yōu)先級高于絕對的技術(shù)領先,這一點也沒啥毛病,更何況,低功耗通常伴隨著機器內(nèi)部結(jié)構(gòu)更加簡單,這可以讓產(chǎn)品成本及重量得以進一步降低,合理的成本才是能夠量產(chǎn)的重要基礎。
另外再說下探測距離,M1 最遠 200 米,10% 的反射率下為 150 米,平均分辨率為 0.2°x0.2°,這可以讓 M1 在探測到 150 米外的黑色轎車時可以獲得 4 根線 13 個點,高于感知算法 2 根線 3 個點的感知閾值。從探測感知上來看沒問題。
那么再看距離,我們?nèi)O端情況,排除毫米波及視覺的感知,只依靠激光雷達去做感知。我們假設一臺車以時速 120 公里/小時在行駛,那么每秒前進的距離為 33.3 米,假設前方有靜止障礙物,那么已知剎停的距離必須是在 150 米之內(nèi),假設車輛的剎車 g 值是恒定不變的,那么在 9 秒之內(nèi)剎停,就能完美避開碰撞事件的發(fā)生,如果要預留一點車距,那就要取 8.5 秒,再算出「時速/時間」的比例為 3.92,然后再除以已知的重力加速度,我們?nèi)?9.8,得出平均減速 g 值大概為 0.4 G 左右。
如果你對這個數(shù)字沒概念,沒關(guān)系,我可以再倒推回來。假設一臺加速度為 0.4 g 左右的車,那么平均 0-100 公里加速時間大概為 7 秒左右,也就是一臺原廠 2011 年左右的高爾夫六代 GTI 的加速成績,舉個并不恰當?shù)穆?lián)想,假設開高爾夫 GTI 掛著倒檔踩油門,去模擬出 0.4 G 的減速 g 值,我可以想象那種感覺,對我身體來說,其實還是有點「刺激」的。
最后提一嘴波長的事,其實我也不是提倡「崇拜期貨」,在 1550 nm 還沒辦法被量產(chǎn)的歲月里,905 nm 還是有市場價值的。但隨著自動駕駛的發(fā)展,905 nm 可想象的空間還是比較有限,我相信 1550 nm 如果被大規(guī)模普及,按照當下整車廠的宣傳方式,那喊出的口號可就不再是「自動輔助駕駛」了。
當然,我上文取得的是極端場景下的例子。我也知道 905 nm 波長在 10% 反射率做到 150 米探測距離,并不容易,我也相信 M1 激光雷達的綜合性能,其實是能給到 Lucid Air 非常不錯的輔助駕駛體驗的。
因為 Lucid 官方也只說 Lucid Air 是 L2 級輔助駕駛,一個激光雷達再加上其他 14 個攝像頭,12 個超聲波雷達以及 5 個毫米波雷達,一共 32 個傳感器,這樣的硬件搭配其實都不能用「夠用」來形容,可能說是爆棚了,但如果能再給我多一點「探測距離」,那就好了。
但也從另一方面也說明了 Lucid 其實在自動駕駛這塊,并沒有特別明確的方向以及技術(shù)路線,只能準備充足的冗余,來應對未來的未知。
Lucid Motors 其實在 2018 的時候是想過要量產(chǎn) Lucid Air 的,讓這版 PPT 落地。但因為一方面是資金的原因,另一方面是當時采用的是 400 V 電氣架構(gòu),這讓 Lucid 覺得如果作為一款豪華電動轎車并「不夠牌面」,因此量產(chǎn)計劃被多次延遲。
或許也是 Lucid 看到了特斯拉 Model 3 車型的成功,Peter Rawlinson 也多次在公開場合提到,他們并不是專門針對富人研發(fā)車型,在未來他們也想研發(fā) 4 萬美元左右的車型,投入市場銷售。
但他們可能會更聚焦在車輛工程本身,偏向軟件算法類的會與供應商合作完成。要我說,這其實還是因為「缺錢」。
對于「特斯拉殺手」等類似稱號,Peter Rawlinson 坦言「我們與特斯拉的差距,在不斷擴大」,關(guān)于 Peter 口中的「差距」,我的理解除了銷量以外,就是在暗指自動駕駛的研發(fā)進程。
因此對于 Lucid 來說,上市和量產(chǎn)都只是這場戰(zhàn)役的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