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jié)前的百度,春節(jié)后的小米,能引發(fā)汽車圈集體狂歡圍觀的,不再只是汽車,更來自互聯(lián)網。
這兩天,針對網絡傳言造車回應“等等看看”的小米,又給了吃瓜群眾無限遐想。本著不否認就是承認的原則,各方看客幾乎已經落實了小米即將“上車”,并且分析出了各種前景和挑戰(zhàn)。
實際上,大家對互聯(lián)網公司造車的熱切期待,最終還是源于對汽車行業(yè)變革的渴望。過往百年汽車行業(yè)的進化速度顯然已經無法滿足大家的胃口,這次大家更希望看到的是顛覆,最好能出點“幺蛾子”,一如當初蘋果對手機行業(yè)的改變。
說到顛覆,可能有人會說,特斯拉不是已經顛覆了嗎?但本質來看,特斯拉更多是趕上了汽車行業(yè)電動化的紅利,快人一步營銷成功,如果說產品本身真的對汽車行業(yè)有多大顛覆,準確來說并沒有,類似的產品和技術在行業(yè)內并不是獨一份,有改變但還未顛覆。這也就是為什么,人們對于蘋果造車的渴望,因為大家太想看到蘋果在汽車行業(yè)復制曾經對于手機行業(yè)帶來的顛覆,見識一下真正的腦洞大開。
從當年底特律危機時,就有人對蘋果發(fā)出求救召喚,到2014年蘋果“泰坦計劃”浮出水面,雖然蘋果一直都沒有官宣造車,沒有公布過一頁造車PPT,但是外界對于蘋果造車的消息一直都沒有中斷過。直到2017年蘋果方面首次公開承認其在研究自動駕駛系統(tǒng),這很大程度上還是因為其在美國加州獲準自動駕駛的路試。但此后蘋果又陷入了沉默,除了媒體不遺余力搜刮出來一些小道消息,以及特斯拉CEO馬斯克對此的醋意評論外,蘋果從來不回應造車。
但是去年12月21日,特斯拉加入標普500的當日,卻又突然爆出蘋果造車的最新消息。路透社當天報道,蘋果將在2024年生產一款乘用車,并搭載其突破性的電池技術。受此影響,特斯拉當日股價下跌。也許這是個巧合,但是也有人認為并不是。
至此,有關蘋果造車的新一輪消息也在不斷發(fā)酵。從與現代集團旗下的現代汽車、起亞汽車進行談判合作、到與日產接洽,甚至連蘋果代工廠富士康與吉利合作,都被視做是為蘋果代工做準備。而最近,這種談判更是已經從主機廠擴大到供應商,甚至包括一直以來被馬斯克嗤之以鼻的激光傳感器技術的供應商。就當大家都認為蘋果汽車落地越來越近了,有關談判中止甚至破裂的消息也不斷傳來,而蘋果官方依然是不做任何回應。
有統(tǒng)計顯示截至去年,蘋果圍繞汽車的專利數已經達到近百項,以電池技術、自動駕駛(包括V2X)為主,包括車身控制、Lidar技術、機器學習、充電設施等諸多與造車細節(jié)等相關的專利。貌似如今蘋果汽車似乎馬上就能落地,但是也有分析人士潑冷水認為至少還要5年。
作為目前最有錢有勢的互聯(lián)網公司,蘋果公司的“上車”之路如此坎坷,對于小米來說,就有捷徑嗎?
實際上,說到小米和汽車的交集,除了雷軍投資蔚來、小鵬汽車外,最緊密的一次接觸就是2017年和北汽簽署過戰(zhàn)略合作,但此后就沒有了下文。去年,小米又引發(fā)了一次造車烏龍,但實際上只是一輛經過鈴木官方授權的吉姆尼玩具車。
有分析人士認為,曾經認為造新能源車就是騙錢的雷軍,此番如果真的“上車”,一方面是小米也面臨轉型,汽車行業(yè)是目前不錯的選擇;另一方面很大程度上是看到了蔚來尤其是小鵬的如今,集成化制造有錢就不難。
那么,小米造車有戲嗎?在筆者看來,玩資本有戲,但是做實業(yè),蘋果尚且如此難啃,小米還是慢煮慢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