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引早前彭博社的消息,現(xiàn)代汽車與蘋果之間的造車合作已經宣告暫停,將近1個月的蘋果造車肥皂劇終于告一段落。
從年初開始,這兩個世界巨頭的緋聞便鬧得沸沸揚揚。
蘋果在消費電子領域的巨頭地位不言而喻,并且頭頂全球市值最高企業(yè)的光環(huán),走到哪都是受萬人景仰。而現(xiàn)代在2020年也向上攀升到全球第四大汽車制造商的位置,全年賣出超過635萬輛車,并榮獲《福布斯》2020“年度最佳企業(yè)”大獎。
所以它們兩家的合作被普遍看好,一邊是有錢有實力的蘋果,另一邊則是有銷售渠道、有技術實力的現(xiàn)代,如果真能達成“聯(lián)姻”,造出來的智能電動車還真的令人萬分期待。
現(xiàn)代的“野心”,蘋果的“花心”
理想很美好,現(xiàn)實卻很骨感。正是雙方平等的合作關系,讓一貫蠻橫的蘋果撂擔子不干了。
相信大家對蘋果在iPhone生產供應鏈的鐵腕控制都有所耳聞,因此在汽車領域,蘋果依舊希望采用這種模式。而現(xiàn)代在這之中只負責最后的總裝部分,即蘋果找好零部件供應商,最后再一起送到現(xiàn)代的工廠里面去組裝。
對于現(xiàn)代來說,它貴為全球第四大汽車制造商,當然不可能只為蘋果代工,除了能賺到錢,別的好處一分也撈不到,或許還有折損品牌形象的可能。于是現(xiàn)代想到一個折中辦法,想讓起亞為蘋果代工,畢竟現(xiàn)代與起亞是“一家人”,技術層面也都是共享的,可能蘋果不會拒絕這種合作方式。
于是現(xiàn)代從1月底便陸續(xù)向媒體放出消息,說自己即將與蘋果正式簽約共同造車的計劃。
可越想越氣的蘋果發(fā)現(xiàn)自己拿捏不了現(xiàn)代,還被“忽悠”跟起亞簽約,更是連自己最看重的保密工作都沒做好,便暫停了與現(xiàn)代的談判。
俗話說強扭的瓜不甜,現(xiàn)代對這次合作一直抱有顧慮,而蘋果在與現(xiàn)代談判的同時還與至少六家日本汽車制造商進行合作談判。蘋果有著太多的追隨者,面對現(xiàn)代的不理睬,干脆就放棄了。
頭號“備胎”富士康
要說誰是蘋果造車最堅定的追隨者,那必然是富士康。作為蘋果最忠實的代工伙伴,富士康在去年推出了自己的造車平臺,并放話稱要在2025-2027年搶占全球電動汽車市場10%的份額,要做汽車界的安卓。
因此從年初爆出蘋果造車項目之時,臺媒便放出消息,富士康母公司鴻海集團正在與多家臺灣汽車零部件廠商進行溝通,希望進行深度合作,從而為蘋果汽車項目做準備,但等來的卻是蘋果計劃與現(xiàn)代合作的傳聞。于是乎,富士康這個備胎被蘋果放在了一邊。
當然,蘋果深知富士康與自己的契合度,但出于富士康初次涉獵整車制造領域的考量,沒有將它作為自己的頭號選擇,但還是將它放在了造車供應鏈中的一環(huán),畢竟不能讓這個“最忠實的伙計”寒了心。
所以蘋果與現(xiàn)代告吹之后,富士康能順利上位嗎?至少以現(xiàn)在的情況來看,還是艱難。
前面也有提到,蘋果還與至少六家日本汽車制造商進行談判,雖然目前日本幾大汽車制造商均對此傳聞進行了辟謠,但富士康若想轉正,還需要打敗一位來自大陸的勁敵。
比亞迪“第三者插足”
本來在這場肥皂劇中,比亞迪只是一個不起眼的配角,前幾天剛成立“現(xiàn)代項目組”來為現(xiàn)代進行刀片電池的供應。這很難不讓人懷疑,比亞迪這是為現(xiàn)代的蘋果汽車項目提供電池系統(tǒng)。
因為蘋果老早就透露過安全性較高的磷酸鐵鋰電池將是其汽車項目的最佳選擇,比亞迪刀片電池的威名在汽車界誰人不知?并且比亞迪電子正在為新款iPad代工,蘋果也曾多次贊揚比亞迪的代工工藝。
更重要的是,比亞迪不僅有著出色的整車制造能力,去年也曾與滴滴合作為其代工滴滴D1,對汽車代工產業(yè)也十分有把握。相信憑借全產業(yè)鏈的自產模式與極強的成本把控能力,比亞迪這個來自中國的技術宅,已經吸引到了遠在大洋彼岸的蘋果。
蘋果若是找比亞迪代工,想必現(xiàn)代心里也會非常的不好受,本來是約好一起為蘋果造車,結果自己卻啥都沒落著。
寫在最后
根據(jù)知名蘋果分析師郭明錤的說法,蘋果因為缺乏造車經驗,新車最快也只能在2024年以后推出,所以蘋果汽車由誰來造仍是一個未解之謎。
說不準高傲的蘋果最后會決定自己來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