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自主品牌就一直被合資品牌壓著一頭,尤其是在21世紀初期,自主品牌甚至成為我們茶余飯后用來調侃取樂的話題,在那個時候,不僅僅在國外,甚至在國內大環(huán)境之下,人們都普遍看不起自主品牌,哪怕購車預算不足,也要通過價錢貸款的方式購買合資車。不過這種境況在這幾年得到改善,得益于自主品牌研發(fā)經驗的積累,產品故障率和穩(wěn)定性得到大幅改善,市場與消費者也對它們張開了雙手,自主品牌日子過得一天比一天要好。不過我們得承認,盡管技術越發(fā)爐火純青,但對比起合資品牌,仍然存在差距。那么接下來就來說說自主品牌和合資品牌之間存在哪些優(yōu)劣以及消費者在買車時應該怎么選擇。
![國產車與日系車的差距在哪?兩者選誰更劃算呢?]()
既然要進行對比,由于合資車來自全球各地,它們各自產品特征不盡相同,而且法系、韓系等這類三線合資品牌往往并不比我們好到哪里。所以作為國產車的比較對象,日系是一個比較好的選擇。作為最早一批進入國內市場的外國車企,日系品牌憑借皮實耐用、超高保值率等車型特征,迅速在消費者之中樹立起良好口碑,成為許多消費者初次購車或者二次換車的首選目標。
![國產車與日系車的差距在哪?兩者選誰更劃算呢?]()
NO.1:技術差距
眾所周知,早期自主品牌發(fā)動機都是采購自三菱發(fā)動機,雖然技術并不領先,但勝在穩(wěn)定性不錯,所以成為沒有研發(fā)能力車企的首選,即便到今天,仍有二線自主品牌將三菱發(fā)動機搭載在他們發(fā)布的新車上。而像奇瑞、長安、吉利等一線車企,他們由于起步時間較早,公司流動資金較為充裕,再加上內部高層有遠見,所以經過幾年的開發(fā),擁有一套屬于自己的發(fā)動機技術。比如說奇瑞的ACTECO 1.6T發(fā)動機,最大馬力197匹,已經能媲美許多合資品牌低功率發(fā)動機。
![國產車與日系車的差距在哪?兩者選誰更劃算呢?]()
不過,在發(fā)動機“黑科技”方面,自主品牌相比日系品牌就存在明顯差距。比如說搭載在QX50、天籟上那具2.0T可變壓縮比發(fā)動機,能通過改變曲軸工作狀態(tài)來實現壓縮比8:1-14:1之間的無縫切換,動力油耗同時兼顧。再有就是馬自達可控壓燃發(fā)動機以及兩田混合動力系統(tǒng),兩者都是業(yè)界數一數二的水平。所以對比下來,自主品牌還欠缺火候。
![國產車與日系車的差距在哪?兩者選誰更劃算呢?]()
另外在變速箱方面更不用多說,日本愛信是全球聞名的汽車變速箱制造廠家,國內不少車企也都是采購自他們家產品,另外本田也有能力單獨制造變速箱,無論是早期搭載在雅閣的平行軸AT變速箱還是如今首臺橫置10AT,都得到市場極高的認可度。國內車企由于對手動變速箱認識較深,并且雙離合與手動變速箱結構原理非常接近,所以自主品牌對于雙離合變速箱吃的還比較透徹,但CVT、AT變速箱因為結構原理完全不同,所以自主品牌少有涉及。
![國產車與日系車的差距在哪?兩者選誰更劃算呢?]()
NO.2:品牌認可度
如果詢問身邊購買日系車的朋友,我相信10個當中有9個是因為它的皮實耐用口碑打動了他們,剩下一個或許是老一輩強烈意愿之下而不得不選擇妥協。除此之外,日系品牌車主最喜歡在網上發(fā)的一句話就是:我這車開了5年,啥也沒學會,就學會了加玻璃水。雖說有些調侃味道,但事實上的確如此,比如在二手車市場,一些上了年級的非日系品牌,它們機艙內部螺絲或多或少有過拆卸痕跡,而日系品牌如果沒有碰撞事故,機艙內部除了一些灰塵之外,基本與出廠沒什么兩樣。
![國產車與日系車的差距在哪?兩者選誰更劃算呢?]()
反觀自主品牌,雖說一線車企如今新車故障率少了不少,但二線乃至三線的國產車,它們故障率依然停留在十多年前的狀態(tài)。俗話說:一顆老鼠屎,壞了一鍋粥,況且現在也不止一顆。所以在產品質量口碑方面,自主品牌遠不及日系品牌。
![國產車與日系車的差距在哪?兩者選誰更劃算呢?]()
NO.3:品牌形象
我想不單單在中國,放眼全世界,汽車已經不再是交通工具,在它身上有了許多附加屬性,最為明顯的就是面子加成,為什么奔馳敢在40萬的E級用1.5T,在30萬的GLB用1.3T?就是他們了解國人好面子的心理,只要車頭掛著三叉星,哪怕搞個0.9T三缸發(fā)動機,只要價格合理,消費者也會心甘情愿為之掏錢。同樣道理應用在自主品牌和日系品牌身上,也就不難理解為什么同等價格之下,消費者寧可選擇配置更低的日系車,而放棄選擇配置更高。空間更大的國產車。
![國產車與日系車的差距在哪?兩者選誰更劃算呢?]()
總結
誠然,如果單憑技術、品牌等角度,就判定自主品牌不能買的結論的話顯然是不全面的。我們應該根據價格來劃分,在15萬以下,的確可以考慮自主品牌,因為在這個價位,品牌形象的影響已經非常少了,而且在三大件技術方面,日系車企為壓縮成本,會將一些過時的技術搭載在入門車型上,這樣一來,自主品牌技術方面的劣勢就能持平,再加上配置和空間向來都是自主品牌強項,所以說在一些入門車型選擇上,可以關注一線自主品牌。至于往上的價格區(qū)間,個人認為現階段還是日系車優(yōu)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