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劣幣驅逐良幣”是一種逆淘汰現象,即“劣勝優(yōu)汰”。雖然這并不符合“優(yōu)勝劣汰”的叢林法則,但因為有利可圖的可替代性與可挖掘性,所以其總能在市場經濟中以各種面貌頻頻登場。而其缺陷,往往被選擇性忽視和光環(huán)式掩蓋。
幸運的是,市場經濟既有容錯效應,也有糾錯機制。
來自《人民日報》雙11的消息,截至上周,在工信部向社會通報的131家存在侵害用戶權益行為的App企業(yè)中,經第三方檢測機構核查復檢,尚有60款App未按要求整改。依據《網絡安全法》和《移動智能終端應用軟件預置和分發(fā)管理暫行規(guī)定》,工信部組織對T3出行等App進行下架。
實際上,這個T3出行大家也并不陌生,在國內一些重要省會城市的大街小巷,它正在鋪放著它的那些尾巴冒煙的網約出租車。
我們常常講,一個城市有一個城市可承載的容量。比如消費容量、環(huán)境容量、交通容量等。雖然這些容量也有彈性,但是一旦超過可承載容量的極值,就會發(fā)生彈性形變。比如消費容量超過極限,物價就會上漲;環(huán)境容量超過極限,大氣污染、水污染就會出現;交通容量超過極限,出行就會擁擠……
而在市場經濟發(fā)展的前期,這些極限的臨界點還沒有出現的時候,監(jiān)管常常會秉持非禁即入的原則,把市場交給各種市場主體,任其自由競爭與充分發(fā)育。在這個過程中,“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便會叢生其間。
比如,同樣是一種交通出行工具,都能安全平穩(wěn)地把我們從出發(fā)地運載到抵達地,面對燃油燃氣車出行還是綠色新能源出行、高價格出行還是低價格出行、干凈舒適出行還是將就湊合出行,不同的人肯定會給出不同的選項。但是,由于大多數出行用戶常常會以價格為第一考量要素,所以在市場上占有大多數客群的“劣幣”就出現了:
媒體統計數據顯示,在網約車出行市場上,燃油燃氣車、低價車、服務泛化車等幾乎占據80%的份額。
有人喜歡說,存在即合理。存在是存在,卻未必合理。
因為,這與“格雷欣現象”如出一轍:一個國家同時流通兩種實際價值不同而法定比價不變的貨幣時,實際價值高的貨幣或銀子(良幣)必然要被熔化、收藏或輸出,從而退出流通領域,而實際價值低的貨幣(劣幣)反而充斥市場。
這還不僅僅是驅逐良幣并占領絕大部分市場的事情,它還將引發(fā)一連串的連鎖反應。比如,回頭來看城市承載容量:燃油燃氣車越低價,用戶越多,其污染與排放也就越大,交通也越擁堵;因為價格低,駕駛員為了提高收入,就會在路上更多地流動起來跑收入,排放與擁堵的倍數自然水漲船高隨之放大。
明明電費比燃油燃氣費便宜,而且純電動車不限行,可以提高運營的服務時長,為什么有些企業(yè)還要倔強地堅持用高污染車呢?這里面還有個報廢年限的成本算法:燃油燃氣車8年,純電動車5年。
鐵算盤、鐵欄柵、鐵門檻,誰算的過它?它還要繼續(xù)計算——
針對百度侵害用戶隱私的問題,李彥宏一句“中國人愿意用隱私換方便”,從此留下了罵名——即便從他頭頂澆下一瓶礦泉水,也洗不掉的罵名。一些“劣幣”公司,也向百度學習,在App上動起了侵害用戶權益的歪腦筋,所以才有了前面工信部鐵拳整治的那一幕。
不正當競爭者攪局健康出行市場,絕不僅僅是從APP開始的。拉車拉駕駛員拉用戶,讓整個市場都陷入價格戰(zhàn)的亂局之中。搜刮著駕駛員的辛勞,向乘客說成自己派的紅包,似此存在,其能久乎?
屬于劣幣的,終究還是一場大敗退。責令下架,正是掉到其頭上的又一根稻草。
作者:雷雨
編輯:徐諾
攝影:王琦林、鄭丹
校對:陳超、岳東、肖瑜
地址:成都市武侯大道三河段428號
“那些商業(yè)leader”投稿與合作熱線
徐姐姐:186283236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