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型轎車市場一直是車企競相爭奪的一片香餑餑,幾乎每家車企旗下都有對應產品予以應對。尤其是日系和德系之間的較量,可以稱之為曠日持久,大部分市場份額也都由它們所占據(jù),吃得“肉”也是最多的。而美系車與韓系車更多以“喝湯”為主,雖然過得不如前兩位那么滋潤,但也不至于餓肚子睡覺。這車曾賣64萬,如今降到18.99萬都沒人買,網友:徹底涼了
不過,也有車企在國內連湯都喝不上,雪鐵龍就是代表之一,旗下中型旗艦轎車C6在過去的一個月內僅僅賣出了120輛,這算下來連雅閣半天的銷量都不如,并且更讓人絕望的是,不僅僅是9月,在很長一段時間內,C6都是維持在月均百輛的銷售情況。由此可見,雪鐵龍C6賣不動的主要原因更多出自它自身產品力以及法系車身份。
NO.1:定價過高,優(yōu)惠太少
遙想雪鐵龍C6初入國內市場的時候,法國人對它可是充滿了信心,畢竟當時法系車在國內市場可是叱咤風云般的存在,再加上C6身上具有總統(tǒng)座駕、旗艦級行政轎車等諸多標簽,讓法國人定出高到64萬的起售價,直接對壘寶馬5系、奧迪A6等這類傳統(tǒng)豪華C級轎車。結果可想而知,由于雪鐵龍品牌號召力與德系BBA相差太遠,導致C6在先天條件就不及競品,再加上法系車外觀內飾過于“前衛(wèi)”,與當時國人審美背道而馳,進一步削減消費者對它的興趣。
C6的失敗讓法國人明白就目前狀況來看,與傳統(tǒng)BBA競爭仍然為時過早,況且旗下主攻高端車型的DS系列也初步成型,未來帶領品牌向上發(fā)展就由DS來完成。而雪鐵龍則主攻主流汽車消費市場。基于此原因,雪鐵龍再次將C6帶回中國,只不過這次并不打算走高價路線,而是通過國產來減少一些多余的費用,從而使車輛價格來到主流B級車市場。
新車上市后,官方售價為18.99-27.59萬元,乍看起來對比以往進口版本動輒60多萬的售價,國產版似乎良心了許多。但實際情況是,一線合資品牌旗下車型售價也都覆蓋在此區(qū)間內,而且有些同級競品售價比C6還要低上一些,例如B級車標桿本田雅閣,官方指導價17.98-25.98萬元,無論是低配還是高配,雅閣相比C6更有優(yōu)勢。除此之外,雪鐵龍依然堅持價值營銷策略,據(jù)網上提車價來看,C6終端優(yōu)惠普遍只有1.5萬元,。在人人都能降價的時代,僅僅依靠小部分現(xiàn)金優(yōu)惠想彌補與一線品牌之間的號召力差距,顯然有些超脫現(xiàn)實,異想天開。
NO.2:設計語言與當下市場趨向相悖
雖然雪鐵龍C6在外觀上相比上代進口版車型少了許多天馬行空的設計,但依然稱不上“正?!保以诋斚率袌鲋鞔蚰贻p運動化趨向的時候,雪鐵龍C6依然停留在上個時代。
整車造型圓潤飽滿,車身線條也非常平直流暢,沒有太多流線型設計。反觀同級競品,不僅線條輪廓更具張力,而且某些車型還提供兩種不同風格的外觀套件以供選擇,滿足不同消費者的審美需求。在顏值即正義的年代,不能在第一時間吸引用戶目光的造型顯然是毫無競爭力可言。
NO.3:保值率過低
當下消費者購車逐漸趨于理性化,除了針對外觀、內飾、動力配置、后期維修保養(yǎng)等各方面做研究之外,還會考慮賣車后能回收多少購車成本,也就是我們常說的二手車殘值。而這方面恰恰是法系車的軟肋。由于新車銷售不佳,市場需求量很少,雪鐵龍C6自然不會受二手車車商待見,他們勢必會以庫存車為理由來拼命壓低車輛賣價,如果超出心理預期,選擇不賣的話,車商也不會感到后悔,畢竟買下來還壓著一筆流動資金。而如果選擇妥協(xié),車商以超低價收來,即使長時間賣不出去,他們也不會虧本,再差也能平價出售。所以有一部分車主反映自己買了輛C6開兩年后置換,車價直接打5折,對于部分買來過渡的消費者來說屬實不太友好。
總結
綜合來看,雪鐵龍C6賣不動也是情有可原,因為它幾乎把一切“坑”都踩過一遍,比如價格過高、造型“非主流”等,而且不限于C6,整個雪鐵龍都處于一種半死不活的狀態(tài),經銷商大面積退網,庫存積壓愈發(fā)嚴重,用戶維修保養(yǎng)成問題,這是一種惡性循環(huán),如果不及時改善,品牌口碑將會一落千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