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社會經(jīng)濟壓力是越來越大,筆者作為一個童年生活在90年代的人,20多年以來物價是一直飛漲,從前100元可以生活1個月,現(xiàn)在1000元也撐不了1個月,房價、菜價、物價幾乎沒有漲的。唯獨車價除外,筆者還記得當時一輛本田思域要足足20多萬,而如今思域最低售價11.5萬,價格相差可以說是非常大了。筆者今天就來和大家談談這個話題,為什么20多年汽車從不漲價,反而一直在降?
![]()
上面是一張20年前的汽車價格表,雖然其中有不少車都已經(jīng)不存在,但我們?nèi)匀豢梢哉业揭恍┩放仆燃壍能囎霰容^。例如,2.6L馬自達626就是當年的阿特茲,它在20多年前的售價高達35.5萬,而如今阿特茲最貴不過24萬不到,實際上如今馬自達在中國根本沒有超過35萬的車型。當然,其中包括了國產(chǎn)后的成本下滑。那我們在看看始終保持進口的車型,斯巴魯力獅當年的售價也要26.5萬,而如今的力獅只要20.48萬,盡管差價不及阿特茲和626,但6萬多的差價也很大了,而且這還不算通貨膨脹。筆者認為造成價格下降的主要原因,無非以下幾點:
市場的競爭越來越大,中國汽車工業(yè)實力增長
遙想在2000年左右,大家想買一輛國產(chǎn)的豪華中型車只有奧迪A4和寶馬3系選擇,而如今我們有阿爾法·羅密歐、捷豹、謳歌、英菲尼迪、凱迪拉克等等眾多車型,也許這些二線豪華品牌在產(chǎn)品力上不及BBA,但正是他們的存在導致了BBA的大幅優(yōu)惠。這是一個很簡單的經(jīng)濟原理,豪華中型車在如今沒有那么稀缺了,價格自然也就下降了。
![]()
除了眾多合資品牌有功勞外,我們的自主品牌也有很大功勞。在中國的汽車市場哪個級別競爭的最激烈,那自然是15萬級SUV啊!如果不是哈弗、長安這些自主一線品牌在這個級別拼個你死我活,威脅到了合資的緊湊型SUV,很有可能老途觀到現(xiàn)在為止還會不換代,不優(yōu)惠繼續(xù)賣。只有市場的競爭越來越激烈,價格才能不斷的下降。
![]()
生產(chǎn)效率提高,成本不斷下降
隨著科學技術(shù)的不斷升級,如今汽車工廠的生產(chǎn)效率是從前不能比的,效率一旦高了,成本自然就低了。當年為什么福特T型車會比較便宜,就是因為別人都說手工打造,而他是流水線生產(chǎn),效率高很多。
![]()
除了效率外,有些模塊化平臺的應用也是降低成本的利器。比如說大眾幾乎所有的30萬以下的車都是MQB平臺的生產(chǎn),很多零部件都共用的,生產(chǎn)線部分也可以共用,成本降低就非常厲害了。如今模塊化平臺不止大眾一家了,幾乎所有的品牌都在使用普及。
![]()
在降低成本當中,越來越多中國供應商也有一定得功勞。要知道中國作為世界工廠,不管是自主品牌的零部件、還是合資品牌的零部件,甚至阿斯頓馬丁這樣的豪華的零部件,都是來自中國供應商生產(chǎn)的,零部件供應商的競爭激烈也一定降低了成本。
![]()
車型定位的改變,也是造成了差價大的原因
![]()
其實這一點很好明白,以曾經(jīng)的捷達來說,是標準的主流A級車。而如今捷達只不過是套用老平臺老技術(shù)的廉價車型,即便尺寸上還是A級車,但是以產(chǎn)品力來說,終端5萬多元的起售價是非常正常的事。想想看90年代能開捷達的車主,和如今開捷達的車主根本不是一個階層。
總結(jié)
當然,影響汽車價格的因素還有非常多,稅收、材料價格、技術(shù)引進等等,都間接導致了汽車價格的下降。但追根到底還是中國汽車工業(yè)發(fā)展起來,可以這么說,30萬以下的級別中,自主品牌已經(jīng)逐漸站穩(wěn)了腳跟,所以在這個級別也是降價降得最厲害的。反觀比較高端的車型,例如寶馬7系這樣的,96年要賣到94萬,如今仍然要賣到100多萬,只有哪天自主品牌也做到這個技術(shù)高度了,價格才有可能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