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福特,毀于長安”,八個字差不多養(yǎng)活了汽車圈一半的噴子。
不到百年,不值一噴。另一個與長安合資的品牌——鈴木,剛剛過完100歲生日,噴子們就開動鍵盤,第二次殺長安祭天,送上了給鈴木的生日祝福——“百年鈴木,毀于長安”。
噴子們送的生日祝福聽起就像一個發(fā)生在晚清的故事,難免讓人腦補一出愚昧無知的中國買辦,毀掉一顆海外明珠的諷刺大戲。
可事實真是這樣嗎?
鈴木就快“毀”了,這倒是真的
今年的鈴木100歲了,它要是個人,到了這歲數(shù)也該……鈴木真的就像個風燭殘年的老人衰得不行。總體利潤暴跌近100%,即使在新興市場——印度,銷量也足足下跌了82%。
在日本,除了“兩田一產(chǎn)”之外全都可以叫做“第四大汽車制造商”,除了鈴木。它的腳步不要說跟上其他日系品牌,咱們的自主品牌走得都比它快得多。
即使在疫情下,吉利的銷量僅僅下滑了19%,“毀掉”鈴木的長安,甚至達成了30%左右的銷量上漲。
所以鈴木有今天,是別人毀的,還是自己作的?
我們給過鈴木太多機會
100年前,鈴木做紡織機起家,跟豐田一樣。別問我為什么都是干紡織機起家,19世紀末日本的國策就是用廉價紡織品換外匯,再買軍艦建海軍。
戰(zhàn)后的1949年,鈴木開始投入二輪機動車(俗稱摩托)的研發(fā),趕上了戰(zhàn)后日本經(jīng)濟復興,老百姓急需廉價交通工具,在市場上站穩(wěn)了腳跟。
為了順應日本市場的消費升級,1955年10月,鈴木第一款汽車,鈴木Suzulight誕生。自此鈴木的四輪汽車產(chǎn)業(yè)開始立足日本,眼望世界。
鈴木的第一款四輪汽車Suzulight
在中國,咱們知道的鈴木是奧拓、北斗星,喜歡越野的可能還會知道一個吉姆尼。
它們的共同點是:小、便宜、皮實。
這種小車對剛剛接觸汽車,手里又沒倆錢的中國人無疑是超級香的。想當年一臺奧迪100賣40多萬、桑塔納賣20多萬、夏利都得10萬,幾萬塊的奧拓幾乎是90年代中國老百姓能買的起的唯一一種轎車,它又比波蘭產(chǎn)的菲亞特126P皮實太多了……
奧拓也曾一度成為出租車的主力軍
回顧那時候的事情,鈴木不僅為中國百姓圓了汽車夢,還救了不少國有企業(yè),甚至是軍工企業(yè)。要不是昌河鈴木救了昌飛,咱們的直10、直11就都見不著了。
靠著入華早這個優(yōu)勢,鈴木不但占了市場、贏了口碑,還打下了良好的政府關(guān)系??梢哉f21世紀來臨前的鈴木手中握著四個二、兩個王,就等著21世紀來了甩王炸呢。
可惜,一手好牌,鈴木打得稀爛。
日本的道路狹窄,寸土寸金,在這種環(huán)境下發(fā)展的鈴木,做出的K-Car和微型車敢說全球罕有敵手。
而進入21世紀的中國,人們錢包鼓了,胃口也大了,微型車、小型車賣的越來越差,大尺寸車賣得越來越好。
鈴木離開的2018年,中國乘用車中銷量最好的是日產(chǎn)軒逸,SUV是哈弗H6,以及乘用車銷量第二、MPV銷量第一的神車五菱宏光,全都是大空間、高舒適、高性價比的車型。
而鈴木在售的奧拓、雨燕、天語、維特拉等車型,都是清一色的A級以下,產(chǎn)品線單一且混亂。2010年推出的凱澤西是同級唯一提供四驅(qū)的轎車,頗有看點,但價格也賣到了20萬往上,當年恐怕沒多少人能說服自己買一臺20多萬的鈴木。
凱澤西是一款有誠意的轎車
它的隕落并不是產(chǎn)品的錯
鈴木敢這樣定價,也許是超級維特拉給它的勇氣。那臺進口車在當年是同級不多見的越野利器,在海外的名氣也極大,但20多萬的車只給配了個4AT,依然叫好不叫座。
越野利器超級維特拉
2015年國產(chǎn)的小型SUV維特拉,去掉了“超級”兩個字,配備全時四驅(qū)的頂配車型只需要16萬,也是不錯的產(chǎn)品。
可惜維特拉來得太晚,彼時的中國人已經(jīng)很難接受這么小的車,即使說暫時沒錢先買個合資小型SUV湊合著,也得挑牌子大的,可以沾沾同品牌大車的光。像鈴木這種就……所以,鈴木在產(chǎn)品上的幾次嘗試都以失敗告終,沒能救回自己的命。
國產(chǎn)的小型SUV維特拉
如果豐田的名片是“開不壞”,本田是“高轉(zhuǎn)速”,馬自達是“一根筋”。那么鈴木的名片,就只剩下了“便宜”。
向上突破光靠產(chǎn)品顯然不夠,尤其是在認牌不認車的中國,品牌低端化也是鈴木走入死局的重要原因。
30年前的鈴木可以靠便宜、高性價比獨步天下,但是當自主品牌崛起之后,它能便宜得過長城、吉利、比亞迪么?
自主崛起,鈴木只是倒下的第一個
曾經(jīng)我們用“市場換技術(shù)”的戰(zhàn)略,讓自主品牌尋求發(fā)展的機會。自主車企也確實從對手那里學到了如何開發(fā)一輛新車、如何設計、制造一輛新車。
在德國工程師的監(jiān)工下,中國工人組裝出中國第一輛桑塔納
在1983年4月11日正式下線
從簡單模仿,到突破瓶頸正向研發(fā),如今的各大自主車企,例如吉利、長城、廣汽、長安都在海外擁有不止一個研發(fā)中心,苦耕多年,基本上也都走進了收獲期。
長安汽車位于英國的伯明翰研發(fā)中心
而被詬病不思進取、換代慢、增配慢的鈴木,被自主品牌一步步蠶食掉市場,慢慢就涼了。
可見鈴木最后幾年的衰敗階段,也是自主品牌的高速擴張階段。其中與鈴木產(chǎn)品線高度重合的五菱,可以說輕而易舉地拿走了鈴木的國內(nèi)市場,突破了200萬銷量大關(guān),也徹底將我們心中對鈴木的記憶,更換成了“人民需要什么,我們就造什么”的五菱“神車”。
如今的自主品牌,已經(jīng)可以用最低的成本做出最高的質(zhì)量,靠“便宜”立足的鈴木自然會成為第一個被擠死的對手。
我們不妨大膽設想,有朝一日自主品牌做到了真正的“豪華”,也學會了互聯(lián)網(wǎng)企業(yè)編故事裝高知的那套品牌營銷手法,被擠出中國的下一個會是誰呢?
今天的鈴木,沒什么值得長安去“毀”
從最開始看,鈴木確實造就了今天的長安,長安在1980-2000年間幾乎所有產(chǎn)品都是引進鈴木的。
但沒了鈴木之后,長安就要開始過苦日子了嗎?
親手拆過長安藍鯨NE發(fā)動機的吳佩說過這么一句話:“就目前的技術(shù)而言,鈴木應該沒什么東西能讓長安瞧得上了?!?/p>
“從小排量渦輪增壓發(fā)動機、雙離合器變速箱、車聯(lián)網(wǎng)、整車開發(fā)、安全碰撞一直到整車集成,長安都有足夠硬的實力。而一直只干微型車的鈴木,實在是沒有東西可以拿出手。”
如今的長安有藍鯨NE中小排量高效能發(fā)動機平臺,開發(fā)的1.4T和1.5T發(fā)動機不敢說是全球頂級,也起碼是中小排量發(fā)動機中的超一流水平。
變速箱方面長安主要從愛信進口,也有JATCO變速箱作為補充,如果國際零部件巨頭卡長安的脖子,長安還有自己的青山變速箱隨時頂上。
除此之外,長安還從捷豹路虎、福特、寶馬、勞斯萊斯、賓利等汽車品牌挖來了一百多名工程師,于在2010年成立英國研發(fā)中心,研發(fā)內(nèi)容涵蓋了發(fā)動機、變速器、控制系統(tǒng),以及我們不知道的黑科技。
當然,長安的海外研發(fā)中心并不僅于此。
今天這個有技術(shù)、有市場、有人才、有資金實力的長安,還需要鈴木么?
離了“前男友”,長安能活得更精彩
鈴木就像前男友,在長安正要和他升級關(guān)系的時候,他不僅不肯邁出下一步,甚至還不告而別。長安能做的,只有過得比他好,才算出了這口氣。
長安也確實做到了。
在疫情陰影的籠罩下,長安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仍有20億至30億元,同比增長189.28%-233.93%。
第一季度同心抗疫,從第二季度開始長安汽車的銷量就開始迅速回升,并在4、5、6月分別實現(xiàn)32%、54.3%及38.1%的同比增長,1-6月累計實現(xiàn)銷量830992輛,實現(xiàn)同比增長1.3%。
如果有哪輛車能撼動哈弗H6的銷冠地位
那么一定會是長安CS75 PLUS
相比鈴木汽車的財報,長安汽車這頂著疫情半年賣80萬輛的數(shù)據(jù)簡直恐怖。
一個始亂終棄,卻混得不怎么樣。一個悄悄積攢實力,最終驚艷世界。我們甚至都想去懷疑,鈴木當初到底有沒有耽誤長安的起飛?
寫在最后
其實鈴木這個品牌從根上就很難做成世界一流的汽車企業(yè),它一直以日本國內(nèi)市場為主導,滿足于在K-car界和摩托界的成功。當本國市場開始萎縮的時候,才偶有占領海外市場的野心與魄力,只可惜此時已經(jīng)錯過了歷史機遇。
百年歷史,鈴木曾經(jīng)靠日本特有的工匠精神創(chuàng)造過傳奇,但在瞬息萬變的時代里,反應慢半拍就完了。
一些百年車企步履蹣跚,年輕的自主品牌卻飛速發(fā)展。該跟上時代的不僅是車企管理層的思想,我們吃瓜群眾也一樣,總用老眼光看新問題,就只能吃吃婁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