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 張傳宇 編輯 | 老司機
每年9月,在新學年開學之季,《開學第一課》都會如約與全國中小學生見面。而在汽車行業(yè),近期也有一場特殊的公開課,進行了一次“跨界路演”。
這場由仙豆智能舉辦的公開課,并沒有像以往的汽車科技日活動一樣,進行單向的技術介紹,而是跨界請來了同濟大學人車關系實驗室研究與項目負責人龔在研、小米人工智能部設計總監(jiān)劉靜,與仙豆智能用戶體驗設計專家于吉良一道,以《消失的按鈕和進擊的大屏》為主題與媒體進行了雙向溝通。
(從左至右)龔在研、劉靜、于吉良
對于這個主題,仙豆智能在現(xiàn)場給出了明確的答案:根據第一性原理,交互的核心就是減少用戶繁瑣的交互,降低對屏幕和按鍵的依賴。智能座艙的未來,將屬于數據驅動下的無屏交互。所謂無屏交互,就是車機基于數據對用戶進行智能提醒、推薦,甚至自動操作。
那么,對于這個主題,產學領域的兩位專家又會給出怎樣的回答?汽車交互的未來又將是什么模樣呢?
手機還是不是汽車交互設計的燈塔?
隨著車內屏幕越來越多,越來越大,駕駛者在開車過程中因操作屏幕而分心的機率逐漸升高。為此,眾多汽車制造商均希望探索出一種降低或避免“駕駛員分心”的安全性交互技術。
目前,手勢、語音、HUD乃至AR,都是解決“駕駛者分神”這個痛點的解決方案,也是智能座艙的主要賣點。在很多場景下,你只需要隨意地揮一揮手,就能掛斷電話;將手指向順時針或者逆時針方向移動,就能調節(jié)音量大小。
如果要追溯車內交互的發(fā)展史,1930年代汽車裝備收音機、1984年出現(xiàn)車內屏幕,這都算得上重要的發(fā)展節(jié)點。龔在研認為,智能座艙從2000年發(fā)展起始,已經走過了3個階段。
2000年-2012年對應的是1.0時代,智能座艙的發(fā)展重點就是為用戶呈現(xiàn)更多的功能,車內開始有了彩色顯示屏,以往光禿禿的方向盤也有了按鍵。
而在2012年-2018年所對應的2.0時代,特斯拉Model S所帶來的大屏浪潮,讓車內除了傳統(tǒng)的按鍵,開始出現(xiàn)更多、更大尺寸的觸摸屏,甚至出現(xiàn)多模態(tài)交互的方式,比如語音交互。
目前所處的3.0時代,最重要的就是多場景的生態(tài)系統(tǒng)。比如開車、停車、加油、訂餐等各種使用場景下,都可以通過車內系統(tǒng),或者是車內系統(tǒng)和手機系統(tǒng)相互結合來實現(xiàn)。
在路由社看來,智能座艙1.0、2.0時代的發(fā)展,在手機行業(yè)都能找到一些對標,比如諾基亞的物理按鍵、蘋果iPhone的觸屏的交互方式等等。某種程度上而言,在智能座艙1.0和2.0時代,汽車行業(yè)對于車內交互的設計,更多是采用一些取巧的辦法,將手機上或者Pad上的東西直接照搬到車內,不需要做過多的調整和改進。
“3.0時代,我們認為智能手機和消費電子已經不再成為汽車的燈塔,不能再簡單地說現(xiàn)在或者幾年之后,把手機或者pad上面的設計直接照搬到汽車上,它無法實現(xiàn)3.0時代情感鏈接的需求。”龔在研表示。
這是因為在移動互聯(lián)網時代,各大互聯(lián)網公司已經坐擁自己的APP,形成了自己的用戶及數據的護城河,確立了自己的生態(tài)系統(tǒng)。盲目照搬就會帶來車內使用時的不便,比如在微信上面使用大眾點評就要七個步驟。這就要求仙豆等專門做車機系統(tǒng)的企業(yè),需要搭建一個平臺,打通車內生活APP之間的連接。
除此以外,車內出現(xiàn)更多、更大屏幕也是一個趨勢。而當車內的屏幕越來越多和越來越大的時候,會出現(xiàn)信息過載的問題。因此,車機并不應該把更多的信息、內容同時展現(xiàn)出來,這就倒逼汽車交互設計師要做出更多適應性的設計。
劉靜對上述觀點表示認同。在他看來,現(xiàn)階段智能手機的開發(fā)和汽車座艙的研發(fā),已經從同一起點,走上了各自開發(fā)的階段。在這背后,其實是在不同場景下,用戶進化出了不同的需求。
比如智能手機設計的核心,是獲取更多用戶注意力,為用戶提供沉浸式體驗和豐富的內容和形式,同時還要兼顧趣味和驚喜。而對于汽車座艙而言,駕駛安全是第一原則,減少交互復雜度,提供簡練明確的信息,從而減少干擾,是汽車交互的第一性原理。
由此,智能手機和智能座艙更像是生在一顆花莖上的“雙生花”,隨著技術的進步、消費需求的進化,后者漸漸由模仿走向了原創(chuàng),由當年的利基市場最終走向了大眾市場。
但是,有一個趨勢值得注意,電能驅動讓車具備了24小時全天候數字化的能力,車載系統(tǒng)、工具模塊的加入,讓電動車的進化也具備了與手機類似的計算能力,傳感器也在趨向近似。比如,蘋果最新的iPAD就引入了汽車自動駕駛使用的激光雷達。
或許,不久的將來,智能座艙與智能手機在經歷過3.0時代的分歧之后,還會在未來的某個發(fā)展節(jié)點,再一次深度融合。
按鈕退還是大屏進?
汽車越智能化,交互就會變得越簡單。看似“按鈕”與“大屏”之爭,實則是用戶交互體驗的升級之爭。但無論如何,所有設計都要符合第一性原理——將需求縮減至其根本實質,走進人的內心。
在龔在研看來,隨著智能座艙的發(fā)展,車內大屏與按鍵在短期內都不會消滅任何一方,反倒是會出現(xiàn)更多矩陣式、多層次的設計邏輯。
“在步驟比較少和目標非常封閉的時候,比如說調整空調的溫度,有一些精挑細選的按鍵是有價值的。當步驟比較少但目標非常開放,比如說呼叫一個聯(lián)系人,更高效的語音能夠幫助我們實現(xiàn)。而在步驟比較多和目標比較封閉的時候,比如說設置氛圍燈的模式,觸屏會有很強的優(yōu)勢?!饼徳谘斜硎?。
他認為,未來按鈕不會消失,而是會以更加簡單化、集成化、藝術化的方式呈現(xiàn),大屏將從簡單的點觸到智能推薦進化。
在劉靜看來,交互的本質就是輸入和輸出,讓輸入更高效,方式更自然,讓輸出更豐富、直觀,更容易理解。
但是,交互仍然面臨著使用習慣的問題,需要教育用戶的過程。劉靜認為,至少要有一個home鍵,它的存在非常重要,“特斯拉連這個鍵都干掉了,我覺得還是比較激進的?!?/span>
“如果完全沒有了按鈕,我認為人們會喪失對一些產品的掌控力,會覺得無能為力,”他補充道。
于吉良則認為,已經成熟的特斯拉Model 3 15寸的交互主框架,還有奔馳最新的MBUX也在向大屏演進,而且已經在向屏內的交互動效以及快捷操作做迭代。
他表示,未來的趨勢是按鍵越來越少,屏幕越來越大,而且隨著智能駕駛和新技術的引入,座艙概念已經在向智能化、舒適化、家居化發(fā)展。
路由社認為,大屏和按鈕之爭需要一種平衡,也需要一個過渡期。這不僅是因為人們的使用習慣,還因為現(xiàn)階段大部分汽車屏幕反應都比較差,還是按鈕來得實在,也就是所謂的“代償效應”。
由“被動”向“主動”轉化
總得來說,“按鈕”與“大屏”之爭的背后,除了是用戶體驗的升級之爭,也是智能座艙基礎能力的競爭。
劉靜認為,未來智能座艙需要有四大基礎能力:感知能力、理解能力+算力、交互能力和服務能力。
無論是大屏還是按鈕,本質上都是交互設計乃至底層基礎能力的一個載體。以手機為例,蘋果和安卓屏幕的各種交互方式,比如怎樣返回、怎樣進入的邏輯,本質上是一樣的。
因此,對于智能座艙來講,做好感知能力、理解能力+算力、交互能力和服務能力的銜接和分步完善,是當下發(fā)展的一個重點。類似屏幕觸控輸入加圖像視覺輸出的交互方式,在車載系統(tǒng)里已經比較常見,語音交互為主要輸入,配合其他類似手勢、AR、HUD等多通道的交互形式,逐漸向主流的交互趨勢發(fā)展。
但是,由于識別率、反饋速度、語音的情感化、語義理解,以及對離線對話的理解能力的不足,車載語音功能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為用戶提供個性化喚醒,加入加油、訂餐等服務,學習用戶行為、精準理解用戶需求,從被動到主動等等,都將是這一功能需要提升的方向。
在這其中,從被動到主動的角色轉化,不光是車載語音功能提升的重點,也是智能座艙基礎能力提升的核心。
事實上,此前我們在車內的多數交互方式都可稱為“被動式交互”,比如調節(jié)空調按鈕、連接藍牙等等。它的邏輯很簡單,由人給機器發(fā)號施令,機器執(zhí)行并輸出結果反饋給人。
在上述場景中,用戶需要發(fā)起和推進每一個節(jié)點,這樣會導致視線需要頻繁從路面上移開,不僅帶來安全隱患,也非常低效。
不同于被動式交互由人來發(fā)起,主動式交互則以機器為起點,主動輸出執(zhí)行結果或建議給使用者。機器可以自己主動從外界輸入信息,然后進行決策判斷,不再需要人來輸入指令。
百度的相關研究表明,“主動式交互”的車機系統(tǒng),應該做到精準與無感知的“主動輸入”,即借助AI的識別技術,讓汽車也具備和人類似的聽、說、看的能力。此外,“主動式交互”的車機系統(tǒng),應該做到簡潔高效的“主動輸出” ,減少駕駛干擾和提升傳達效率,將用戶關注的重點信息突出展示,同時嚴格控制信息長度。
在仙豆智能看來,從以前人找服務,到通過數據驅動,在剛剛好的時候給用戶推出最合適的界面,才是最好的狀態(tài)?!白詈玫慕换ナ鞘裁矗縐I表面上的界面沒有了,背后是基于數據驅動的AIUI?!庇诩颊J為,“輕打擾,即來即走,才是最好的AIUI。而如何化繁為簡,考驗著車機交互和設計能力。”
他透露,仙豆的解決之道是,打造“服務即桌面”的產品理念,通過小窗口、多任務、快觸達的方式,為用戶提供易上手的交互體驗,可以實現(xiàn)盲操。
從長遠來看,在無人駕駛時代,車不僅要和車內用戶交流,還要主動和行人、其他車輛進行交互。而車和外部環(huán)境的溝通方式,由于距離和噪聲的影響,也會有很大不同??梢灶A見的是,未來“主動式交互”必然將由車內拓展到車外。
—END—
ROAD
BOOK
為了人、車、生活的更好連接
文章推薦
探索沃爾沃XC60:豪華SUV中的安全典范 傳祺gs4霧燈在哪開 傳祺gs4倒車燈型號 比亞迪元用什么機油好 gs4空調濾芯怎么換 gs4自動空調怎么用 傳祺gs4水箱在哪里 廣汽gs4傳祺換車門 傳祺gs4儀表盤圖標 傳祺gs4雨刷怎么用最新文章
探索沃爾沃XC60:豪華SUV中的安全典范 傳祺gs4霧燈在哪開 傳祺gs4倒車燈型號 比亞迪元用什么機油好 gs4空調濾芯怎么換 gs4自動空調怎么用 傳祺gs4水箱在哪里 廣汽gs4傳祺換車門 傳祺gs4儀表盤圖標 傳祺gs4雨刷怎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