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原始社會,人類靠打獵、采集維持生計,這兩項活動都是高強度的體力勞動,想不被大自然淘汰就要有強健的體魄,到了現(xiàn)代社會,人類對于強健身體的追求熱情依然不減,大家通過競技體育來一決高下,證明自己。
在車圈也有和人類競技體育類似的運動,最多的就是拔河還有拉重物這兩項,很多廠商和車友們也都熱衷于通過這種方式證明自己的產(chǎn)品力,那么這兩項汽車“運動”究竟能證明什么呢?接下來小編就給大家仔細解答一下。
![]()
在很多車輛拔河的視頻中勝負往往在一瞬間,一般都是一輛車奮勇向前,另一輛被拉得慘不忍睹,如果按照常規(guī)思路,大家肯定會認為拔河贏的一方力氣大,換言之就是發(fā)動機動力好,和人拔河的道理似乎一樣,其實不然。
![]()
如果你仔細觀察會發(fā)現(xiàn)戰(zhàn)敗的一方被另一方拉著后退,車輪還在不斷地打滑。
![]()
問題就出在打滑上,車輛的拉力來源于輪胎和地面的摩擦力,如果摩擦力不夠就算馬力再大也是徒勞,這就好比你和施瓦星格拔河,你站在水泥路上,施瓦星格站在冰面上,任他力氣再大也無處施展,雖然車輪的打滑沒有那么夸張,但道理是一樣的。
![]()
輪胎和地面的摩擦力取決于輪胎的材質(zhì)、型號等影響,在拔河時有一副好輪胎提供充足的摩擦力尤為重要。
![]()
其次就是車重,這個很好理解,所謂壓力越大摩擦力越大,在拔河時如果兩車輪胎、發(fā)動機馬力、傳動系統(tǒng)都相同,車子更重輪胎對地面的壓力就越大,相應的摩擦力就越大,從而提供更充足的牽引力。
![]()
![]()
眾所周知,馬力越大越好,這一點大家應該都懂,最后就是傳動機構(gòu)了,如果兩輛車馬力、車重、輪胎都相同,影響成績的因素就剩傳動比了,不同的車基于自身條件的不同,工程師在設計變速箱齒比、分動箱以及終傳比(差速器)時會有所差異,這些數(shù)據(jù)會間接的影響輪上扭矩,從而影響拔河成績,很多馬力小的車“力氣”卻很大就是這個道理。
![]()
![]()
影響因素說完了,選擇一輛什么樣的車在拔河比賽能占據(jù)優(yōu)勢。
首先要盡量選擇一輛比較重的車,最好再配上一副好輪胎,在這兩方面解決摩擦力的問題,其次就是發(fā)動機的動力要足夠強勁,最好帶有低速四驅(qū)扭矩放大擋位和差速器鎖等配置,以保證有充足的動力,最后就是變速箱要足夠強大,能鎖住擋位,在手動模式下不要出現(xiàn)自動跳擋現(xiàn)象。
接下來就聽天由命吧!
![]()
除了拔河之證明車輛性能之外,還有拉重物,我們熟知的保時捷卡宴和大眾的途銳拉過飛機,捷達拉過火車,拉動數(shù)倍甚至數(shù)十倍于自身體重的物體看起來十分厲害,有點螞蟻拉大象的感覺。
![]()
途銳拖動150噸的波音747
![]()
卡宴拖動285噸的空客A380
途銳和卡宴分別拖動了重量是自己十幾倍甚至幾十倍的龐然大物,看起來十分唬人,但其實不然。
大家在看這些新聞時往往都把注意力集中在被拖動物體的重量上,覺得很不可思議,但重點就在這個拖上。
飛機是很重,但不要忘了飛機是有輪子的,相對于地面是滾動摩擦,不是滑動摩擦,這就簡單了許多,拖動飛機需要的是拉力,拉力是飛機輪胎和地面形成的滾動摩擦力而不是重力。
![]()
我們舉個例子,一個體重80公斤的成年男性力氣再大也不可能背著體重2.788噸的日產(chǎn)途樂走,但如果把途樂放在平坦的地上掛上空擋,讓人在后面推就很簡單了,途樂的體重是人的34.85倍,這個比例也很夸張,不亞于汽車拉飛機。
拉重物這事人們之所以驚嘆,還是對被拉物體重量的感嘆,但你要知道拉力不等于重力。
拔河拉重物作為展示產(chǎn)品的方法也好,宣傳營銷的噱頭也罷,這種方式本身顯然禁不住推敲,大家看一看娛樂一下就好,千萬不要以此為標準評價某款車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