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FRP(Carbon Fiber Reinforced Polymer/Plastic),碳纖維增強復合材料,俗稱「碳纖維」。
碳纖維增強復合材料的成型工藝主要分為三步:成型、固化、脫模。
前期的準備工作包括: 模具準備、膠液配制、碳纖維織物的準備。
我們講「碳纖維」很貴,其實指的是以「碳纖維增強復合材料」原材料所加工出來的零部件的價格很貴。而貴,則是因為「材料成本」和 「工藝成本」比較高。
「碳纖維增強復合材料」就是「碳纖維」材料按一定的方向排布,并使用粘合聚合材料所形成的材料。粘合聚合物通常是熱固性樹脂,例如環(huán)氧樹脂,有時也會使用其它熱固性或熱塑性聚合物,例如聚酯,乙烯基酯或尼龍。除碳纖維外,復合材料還可含有芳族聚酰胺,超高分子量聚乙烯,鋁或玻璃纖維。最終「碳纖維增強復合材料」產品的性質也可受到引入結合基質的添加劑類型的影響。
碳纖維織物的不同排布方式
碳纖維增強復合材料的最基本構成單元是碳絲(Carbon Fiber Filament),碳絲的基本原材料是預聚物(Prepolymer)聚丙烯腈(PAN),人造絲或石油瀝青。然后通過化學和機械的方法使碳絲成為碳纖維織物,用于碳纖維制件。
碳絲示意圖
碳纖維增加復合材料制品主要因工藝不同而不同,碳纖維增強復合材料成型方法有很多種:
手糊成型法:
分為干法(預浸料鋪疊)和濕法(纖維織物和樹脂膠交替使用)。手糊成型也用于制備預浸料毛坯,以用于模壓等二次成型工藝中。這是將碳纖維布片層壓成在模具上,從而形成最終產品的方法。通過選擇織物纖維的排列和編織以優(yōu)化所得材料的強度和剛度性質。然后用環(huán)氧樹脂填充模具并加熱或空氣固化。這種制造方法常用于非受力性零件,比如引擎蓋。
![]()
手糊成型示意圖
真空成型法:
針對鋪疊而成的預浸料,需要通過一定工藝施加壓力使其緊貼模具,在一定溫度和壓力下固化成型。真空袋法利用真空泵將成型袋內抽成真空,使袋與模具之間的負壓形成壓力,從而讓復合材料緊貼模具。在真空袋法的基礎上,后來又衍生出了真空袋-熱壓罐的成型方法。相比只使用真空袋的方法,熱壓罐可以提供更高的壓力,并且對制件進行加熱固化(代替了自然固化的過程),這樣的制件結構更加緊實,表面質量更好,能夠有效地消除氣泡(氣泡會很大程度上影響制件的強度)整體質量更高。實際上,真空袋法的過程,跟手機貼膜有異曲同工之妙,消除氣泡是一大主要任務。
![]()
真空成型原理示意圖
壓縮成型法:
壓縮成型是一種有利于批量化、大規(guī)模生產的成型辦法。模具通常由上下兩件制成,我們稱之為陽模和陰模。成型過程是將預浸料鋪疊而成的毛坯放入金屬對模中,在一定的溫度和壓力作用下,使毛坯在模腔內受熱塑化、受壓流動并充滿模腔,再而成型固化獲得制品。然而,由于模具需要非常高精度的CNC加工,因此該方法相比前幾種具有更高的初始成本。
![]()
壓縮成型原理示意圖
纏繞成型:
對于形狀復雜或者呈旋轉體形狀的制件,可以使用細絲卷繞器通過將細絲纏繞在心軸或芯上的方法來制件,當纏繞完成后固化并除去芯模就可獲得制品。比如懸架系統(tǒng)使用的管狀節(jié)臂就可以使用這種方法制成。
![]()
纏繞成型原理示意圖
樹脂傳遞模塑成型:
樹脂傳遞模塑(Resin Transfer Moulding,RTM)是目前比較熱門的一種成型方法。其基本步驟為:
- 將準備好的的碳纖維織物坯件放置在模具中,并閉合模具。
- 將液體熱固性樹脂注入其中,浸潤增強材料并固化。
![]()
樹脂傳遞模塑成型原理示意圖
總的來說,「材料成本」首當其沖,相比傳統(tǒng)的金屬材料,碳纖維增強復合材料所使用的碳絲和樹脂材料的成本就很高。其次, 「工藝成本」也相當昂貴。相比傳統(tǒng)的鑄造、鍛造等金屬加工工藝,碳纖維增強復合材料的工序更加復雜、難度更大,人力、設備成本也水漲船高。除此之外,碳纖維增強復合材料的制件后處理工藝也會更復雜,包括制件的噴涂工藝、安裝等。
但是,昂貴的價格,并不能阻止碳纖維增強復合材料越來越廣泛的應用。與傳統(tǒng)金屬材料相比,碳纖維材料在強度、剛度、抗沖擊性能上有相對優(yōu)勢,在單位重量上的絕對優(yōu)勢,成為其在賽車領域被廣泛應用的主要原因。
碳纖維增強復合材料在賽車領域的最核心應用就是使用在Formula 1上的單體殼車身(Monocoque)。邁凱倫車隊在1980年率先開始在底盤上應用碳纖維材料。1983年,邁凱倫車隊成為第一支在Formula 1賽場使用碳纖維材料單體殼底盤車身的車隊,他們將這項技術應用于McLaren MP4/1C。從此之后,這項技術就再也沒有離開過F1賽場,并在賽車領域繼續(xù)拓展應用。比如碳纖維材料的變速箱殼體、碳纖維材質的懸架A臂等等。
McLaren MP4/1C單體殼車身
隨著碳纖維成型技術的不斷發(fā)展,碳纖維增強復合材料的成本得到了進一步的控制,雖然相比傳統(tǒng)的沖壓、鑄造、機加工工藝成本依然偏高,但由于其特殊的性能,在民用車上應用越來越廣泛。尤其是近些年來,電動汽車和混合動力汽車的發(fā)展又給碳纖維增強復合材料提供了更寬廣的用武之地。比如前些年的BMW i8和最近將要國產上市的Polestar 1。
![]()
BMW i8
Polestar 1上使用的碳纖維增強復合材料,其強度達到了T700級,在這一級別的材質中,每1平方米的碳纖維絲可承受的拉力高達4.9Gpa,相當于4.9萬倍的大氣壓強。這類材質目前被廣泛應用于航空航天領域,例如中國一些大型固體火箭發(fā)動機上的結構件就采用了這類材質。而在一些民用飛機的二級結構件中,經常采用的則是相對強度低一些的T300級碳纖維材質。
碳纖維增強復合材料被大規(guī)模使用在Polestar 1上。在車身外部,包括發(fā)動機罩、擋泥板、后擋板、行李箱蓋、側板、車門和整個車頂結構。在車輛內部,包括整流罩(車架的前部)和位于后座的包裹架。大量CFRP零部件的使用,有助于推動一款GT轎跑的輕量化工作,同時降低整車重心,加強抗扭剛度。
![]()
Polestar 1車身結構示意圖
從歷史角度來講,「碳纖維增強復合材料」已經是久經淬煉的“老技術”。但在新的技術變革的今天,這樣的技術會派上新用場,煥發(fā)出新的光彩,并在民用領域大展拳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