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年一瞬,上周四最后一臺BMW i8在德國萊比錫工廠走下生產(chǎn)線,但在我腦海中,BMW i8系列的問世,仿佛并沒有走過多長時間。6年其實是一代車型正常的更迭時間,2014年推出的BMW i8系列正常情況下在今年理應(yīng)有新一代車型繼位,但BMW并未宣布有任何i8的繼承者。
![]()
伴隨上周這個消息的,是全球各大汽車媒體人的嘆息,作為一款受眾面并不大的車型,BMW i8在市場上并沒有什么亮眼的表現(xiàn),其定位、售價都說明了它并不會被大多數(shù)人所接觸到,在旁人看來,這無外乎就是一臺有錢人的玩具。但對于有幸與i8深度接觸的一些汽車媒體人來講,i8在當(dāng)時可謂代表著BMW對于未來的發(fā)展方向,以及對于高效動力的最佳詮釋者。
![]()
可以說,i8宣告了BMW正式開啟對電動化的嘗試,它的出現(xiàn),為BMW現(xiàn)在廣泛布局的插電式混動車型打下了基礎(chǔ),甚至可以說它也推進(jìn)了BWM在純電車型上的發(fā)展速度。與此同時,i8也開啟了BMW對于CFRP(碳纖維增強(qiáng)復(fù)合材料)的運用,i8高昂的售價,與其用CFRP材料打造的超輕座艙不無關(guān)系,在i8之后,BMW i3,5系、7系,在車身材料的使用上,均有不同程度的CFRP材料運用,而運用CFRP材料帶來的車身重量的減輕,同樣是BMW對于高效動力的詮釋之一。
![]()
其實對于我個人來講,BMW i8也曾給我留下了非常深的印象,早在2015年時,我與i8一起待了2周的時間,可能對i8不了解的人,認(rèn)為這就是一個有著拉風(fēng)外觀,動力和操控實力能夠比肩Super car的車型。但他們很難相信,BMW其實把i8做得十分平易近人——比家用車重不了多少的方向盤,卻能帶來極好的車頭指向性;雖然進(jìn)出車輛比較考驗身材,但車內(nèi)無論空間還是視野都挺敞亮;超高的操控極限讓300多馬力和500多Nm扭矩的迸發(fā)并不會讓人感到難以駕馭,還有那隨便怎么躁都不會超過10L的油耗,這一切的優(yōu)點都被堆積在了i8這一部車身上,可見BMW對于打造i8這臺車時的用心程度有多高。
![]()
回想起來,i8剛誕生時對BMW甚至是其他對手的影響應(yīng)該是巨大的,這樣一款集外形、動力、操控、發(fā)展理念為一體的車型,受到怎樣的稱贊都不為過,所以我也很能理解面對這次的停產(chǎn),為什么那么多汽車媒體人會感到惋惜。其實i8作為一部定位于跑車的車來說,并沒有任何不妥的地方,只是,對于BMW未來的發(fā)展來說,i8的存在會讓他們并不那么"高效"。
![]()
道理其實不難理解,BMW對未來的規(guī)劃,是要讓人了解并享受到自家的技術(shù),無論是高效動力也好,無論是BMW骨子里流淌的運動基因也好,更無論是未來某天會到來的真正的純電時代也好,i8都有。但其小眾的定位偏偏注定了無法有更多人能夠真正接觸到它。與其讓i8繼續(xù)在生產(chǎn)線上占用資源,不如讓其將資源讓出來給i3或是其他插電或純電動的車型,以獲得更大的受眾面。然后,在更多人接觸到BMW帶來的技術(shù)的同時,讓i8在人們心中成為一個經(jīng)典,這并沒有什么不妥,畢竟,i8在很多人心中,真的能夠代表BMW的一個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