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你自稱一名合格的賽車迷,那么F1、MotoGP、WRC、WTCC、達喀爾這樣的世界頂級賽事相信你一定不會陌生,但對于那些喜歡美式賽車文化的小眾賽車迷而言,或許INDYCAR、NASCAR、BAJA 1000才是最適合他們口味的精彩賽車盛宴。眾所周知,美國是一個自由奔放、文化多元的國度,換句話說就是民風很“野”,所以越野賽事風格也是自成一派,比如今天我們要介紹的賽事BAJA 1000。
![]()
![]()
BAJA 1000讀作巴哈1000,在西班牙語當中Baja是“下”的意思,文中則為Baja California的簡稱,也就是墨西哥的下加利福尼亞半島,相對于北方的美國加州,在地圖上形成了由上至下的貫穿狀。
![]()
![]()
BAJA 1000最早可以追溯到1967年,早年間整個路程起點是從提瓦那(Tijuana)行駛到拉巴斯(La Paz),而現在則是從提瓦那以南123公里處的恩森納達(Ensenada)開始,終點還是拉巴斯。整條比賽線路長達1600公里左右,一般在每年感恩節(jié)的周末舉行。和我們熟知的達喀爾拉力賽相比,BAJA 1000沒有太多條條框框的需求,在不超過34小時的時間內一口氣跑完整條線路是對勇士們最為嚴苛的考驗。
![]()
![]()
猛歸猛、勇歸勇,但BAJA 1000也會設很多組別,甚至還有專門設立的老年摩托車組,參賽要求的年齡要在65歲以上,相信這樣的車手在年輕時候絕對不是等閑之輩。由于整條線路基本上都是一些荒漠和沙地,所以最為常見的當屬Buggy和一些暴力改裝的Troghy Truck車型,還有兩輪摩托車、ATV、UTV等等。
![]()
![]()
除此之外,二戰(zhàn)之后的改裝甲殼蟲也被美國人當做沙丘越野車的典范,這類車在比賽中被稱作Baja Bugs,重度改裝的話基本僅保留甲殼蟲的外觀,若是參加原廠組別,還要求車輛必須是1982年之前生產的車型。
![]()
▲圖為Robby Gordon
![]()
▲圖為BJ Baldwin
本來賽事就足夠艱難了,但組委會還是推出了更為BT的鐵人模式,在這項組別里,比賽全程不允許更換車手,試想下單人一口氣跑完全程,車手的身體和心里素質需要多強(腰有多好)?目前為止,僅有羅比·戈登(Robby Gordon)和“攻城弩炮”BJ·鮑德溫(BJ Baldwin)兩人奪得過鐵人模式的冠軍。
![]()
![]()
比賽中賽車的平均車速至少150公里/小時,路上隨時都會有突發(fā)事件發(fā)生,比如牛、馬、狗這樣突然沖進賽道的動物,還有一些人為了增加難度而“特意”挖出來的溝壑,甚至會設置一些機關,真是看熱鬧不嫌事大。
![]()
▲圖為Mary Connor
美國車手Mary Connor出生于1936年,是第一個獲得AFM車手認證并參加公路賽事的女車手,隨后她又從公路賽事轉戰(zhàn)到越野賽場,直到1968年成為第一個完成BAJA 1000的女車手,并在7年后獨自跑完BAJA 500的半程賽事。
![]()
![]()
近年來,隨著國內環(huán)塔拉力賽熱度不斷攀升,眾多國內越野車手也漸漸出現在大家的視野當中,2016年,“亞洲巴哈之父”趙永國帶領團隊挑戰(zhàn)美國BAJA 1000,雖然最終成績并不理想,但至少在中國賽車歷史上邁出了重要一步。
![]()
![]()
萬物起源,生命進化,自人類成為這個世界的主角,我們就在這片土地上不停創(chuàng)造著奇跡和希望。憑借勇氣和智慧,今天的我們正在努力突破自己瀕臨極限的挑戰(zhàn),賽車運動充斥著精彩與危險的矛盾對立,BAJA 1000亦然,讓我們一同向勇士們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