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德深入合作一事備受關注,而其中最搶眼的部分莫過于中德車企之間簽訂的一個個大單,長城與寶馬抱團,寧德時代與寶馬簽訂47億美元大單,博世與蔚來聯(lián)合研發(fā)自動駕駛、一汽—大眾鞏固合作等等,一切的改變和突破都從7月上旬開始。而在整車生產商之間的合作,長城汽車首次對外合作與寶馬成立的“光速汽車”,顯然更破頗具看點。
![]()
長城寶馬合作前景樂觀 具備新一輪中德車企合作典范潛質
長城與寶馬合作在網上的已經瘋傳了大半年時間,這次雙方合作成立新公司,使得事情終于的塵埃落定。不過我們還是先劃一下重點,按照合同規(guī)定,受合資股比開放政策等影響,合資公司股比各位50%,機會均等;同時不僅生產MINI電動車,還將為長城生產電動車;合資公司落戶張家港,投資總額達51億元人民幣,并規(guī)劃了標準年產能16萬輛的國際先進整車工廠。種種數(shù)據看來,在新能源車的大行其道的趨勢之下,長城寶馬之間的合作無疑是開啟了完全不同的時代。
![]()
在W先生看來,長城寶馬這次合作比以往更具看點。寶馬在中國長期以來只與華晨合作,與長城牽手華晨難免吃醋,因此寶馬已經聰明的與華晨簽署了長期合作協(xié)議,為其吃下了定心丸。在長城這邊,作為中國品牌的強實力者,其市場、研發(fā)、渠道、品牌等各方面都頗具實力,雙方合作稱得上的強強聯(lián)合,并不像江淮與大眾等強弱不均,至少實力上要對稱很多。而在幾乎同樣的起點上,這樣的合作更有前途,有機會成為本輪中德合作的典范之一。
![]()
為啥說長城和寶馬這樣的合作被看好,除開他們本身具備實力能夠共同支撐以外。在共同面對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的時候,合作方能共贏,如今國外豪華品牌在努力下探,意在本土化之后獲得銷量的提升,深度挖掘中國市場;而長城需要從一個國內品牌走向國際舞臺,牽手寶馬是一條捷徑。同時努力向上實現(xiàn)消費的升級和品牌溢價,雙方也可在“中間價會師”。
此前,中德之間在傳統(tǒng)燃油車上的合作頗見成效,比如上汽大眾、一汽奧迪等在國內的銷路很好,寶馬與華晨合作也頗為愉快。在美國挑起全球貿易戰(zhàn)、中美貿易戰(zhàn)已經開打的情況下,美國無意中一腳將德國踢向中國,在整個歐洲都被卷入的情況下,顯然中德、甚至是中歐之間的合作更穩(wěn)定、靠譜。
如今中國汽車市場逐漸放開,更加充滿變數(shù)。就在長城寶馬簽約的時候,特斯拉已經與上海臨港管委會等簽訂協(xié)議,欲在上海獨資建立了工廠,憑借50萬輛的整車生產能力和特斯拉產品魅力,給其他外來品牌新能源汽車帶來不小的壓力,中國品牌更是直呼“狼來了”,這是馬斯克的神助攻,“長馬戀”對抗特斯來。其實,此前中德合作車企也已經在排擠的美系車,眼下美系車在國內的市場份額越來越小。
因此至少在一段時間內可以做出這樣的判斷,從國家經濟層面到汽車品牌競爭層面,中德合作完全有必要、更靠譜,實現(xiàn)中國制造2025對接德國工業(yè)4.0。這樣看來長城寶馬合作相當有深度。
![]()
中德車企這樣深入合作,必然性中有一定的偶然因素。從長遠來看,只不過這樣的進程加快了。面對這輪汽車產業(yè)的深度合作,這是期盼已久。本次簽約的20個合作項目中有9個與汽車相關,且合作情況與此前中德車企合作已經發(fā)生了質變。此前合作中基本都是以市場換技術,并且在合作中外資方占據主導,但是這一輪的新能源和智能化的合作中,位置幾乎發(fā)生了對調,已經變成了中方出技術出錢,同時還有中國市場,德國車企雖說有點失落,但何樂而不為呢?比如寧德時代出錢出技術在德國建工廠為寶馬等車企提供動力電池。
![]()
回歸到長城寶馬合作,這是寶馬集團在全球范圍內首個純電動車合資項目,也是長城汽車品牌邁向國際化的重要一步,雙方合作堪稱戰(zhàn)略級別。從新品牌建設、研發(fā)制造到市場,都算得上中德新能源汽車合作正真意義上的第一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