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 / 魏信
“排放門”陰影終究還是覆蓋到了施泰德身上,但對奧迪甚至施泰德本人來說,未必就是最壞的情況。
2018年6月18日,德國慕尼黑,當?shù)爻块g,檢察院方面宣布,奧迪首席執(zhí)行官魯伯特·施泰德被捕,因其在柴油機排放舞弊丑聞的相關調查中涉嫌掩蓋證據。
“一位法官察覺了嫌疑,并下令將施泰德關押收監(jiān)?!睓z方辦公室在聲明中稱。
上周,德國檢方辦公室針對施泰德涉嫌舞弊和虛假宣傳的嫌疑,擴大了關于排放舞弊的調查范圍。
奧迪母公司大眾汽車集團一位發(fā)言人也向路透社等媒體證實了18日早間施泰德被捕,并補充稱無罪推定適用于施泰德的案件。也就是說,倘若起訴方證據不足,施泰德將被判定無罪。
那么,施泰德此次被捕,最重要的幾個問題答案到底是什么?《每日汽車》綜合消息渠道和分析結果,為讀者呈現(xiàn)如下。
一、施泰德被捕有多嚴重?
到目前為止,施泰德只是收押候審,并沒有通過裁決定罪,因此下結論還為時尚早。這個階段,尚不是最嚴重的定罪階段。
按照大眾汽車集團發(fā)言人的說法,施泰德案件還是適用“疑罪從無”的無罪推定,有罪和無罪、重罪和輕罪將決定長遠影響,但是短期內自然會對奧迪聲譽存在一定的不利。
據德國檢方表示,將施泰德收監(jiān)是因為要防止其阻撓取證。這類似2006年時鄭夢九第一次被關押,但不同于鄭夢九后面的入獄(按判決)。當時韓國檢方表示,如果不收押鄭夢九,他會阻撓警方獲得證據。施泰德也是如此,如果任由這些高管勢力給調查設絆子,則定罪進程將大受阻礙甚至無果而終。
不過倘若回顧施泰德之前一系列遭遇,則不能不說此次危機已經到了極致,而且掩蓋證據的罪行倘若認定,則分量相當之重。
2007年施泰德出任奧迪全球CEO,2009年開始大眾汽車集團卷入“柴油車尾氣排放作弊”風波(盡管到2015年“排放門”才因為政治斗爭因素被美國曝光),施泰德也隨之被迫著手處理尾氣作弊。
在排放門曝光后,施泰德經歷了多次“被罷免”傳聞。奧迪一名已離職的研發(fā)主管Ulrich Weiss在德國勞工法庭上指認施泰德早在2012年就得悉柴油車作弊事件,并非是在2015年底。因此,施泰德存在知情不報、掩蓋罪證和不作為的過失與罪行。
但奧迪監(jiān)事會和母公司仍然對施泰德表現(xiàn)出信任,2017年5月施泰德再獲續(xù)約,任期將延長五年,直至2022年底。奧迪工會主席Peter Mosch在一份聲明中表示:“在以后的任期內,施泰德必須保障德國工廠的勞動權,確保工廠產能得到良好利用,系統(tǒng)地改進技術,推動奧迪走向成功。”
二、對奧迪影響幾何?
在行業(yè)層面,CEO直接被抓且最后判定有罪,對企業(yè)形象的負面影響非常顯著。2006年的時候現(xiàn)代-起亞鄭夢九曾經因為挪用公款和向官員行賄,被判定三年監(jiān)禁,但被關了兩個月之后就被保釋。在當時業(yè)界確實引發(fā)嘩然一片,對口碑形成拖累。
而在消費者層面,對企業(yè)高管的關心程度并不如對產品本身那樣直接,何況施泰德到目前為止還只是嫌疑人,并沒有到確認罪名的地步,未必會出現(xiàn)“奧迪老總都被抓,所以車質量也不行”這種推演說辭。
對奧迪來說,完全可以通過危機公關采取措施削弱負面影響,比如將施泰德個人同公司之間的關聯(lián)性削弱、獨立性增強,力保企業(yè)形象,積極配合檢方調查,主動向業(yè)界和民眾認錯,宣布將開誠布公改正錯誤。
再以2006年鄭夢九入獄風波類比,當時現(xiàn)代在全球銷量排名是保第6沖第5,盡管當年銷量確實表現(xiàn)受到影響,但更多地是因為韓元匯率波動。
此外,無論是施泰德改過自新,還是被替換之后更新管理層,都會關聯(lián)到企業(yè)文化層面,推動奧迪乃至整個大眾汽車集團進一步“去集權化”,提高企業(yè)決策效率。
原先,施泰德和前前任大眾汽車集團CEO馬丁·文德恩(Martin Winterkorn)類似,都繼承了“大眾教父”費迪南德·皮耶希的集權管理精神,在企業(yè)規(guī)模和全球化程度都遠不如現(xiàn)在的時候較為適用,但在大眾邁過年銷千萬輛大關之后便越來越顯掣肘。
在穆倫之前,施泰德曾被看好接替文德恩擔任下一屆的大眾汽車集團CEO,但排放門風波出來之后,一切計劃都被打亂了。而馬提亞斯·穆倫從文德恩手里掌舵之后,已經在推動整個大眾汽車集團企業(yè)文化和管理體制的轉型,如今穆倫交棒赫伯特·迪斯,后者雖然跟穆倫風格不太一樣,但很多地方還是比較相通的,類似削減次要資產之類,本身集權式管理對當代企業(yè)運行效率也并不是最有利的選擇,迪斯或多或少會推進改革。
施泰德無論去留,奧迪管理層的洗牌和企業(yè)文化的現(xiàn)代化進程都不可逆轉,某種程度上奧迪將在波折中進化。
三、如果施泰德下臺,誰來給奧迪掌舵?
今年2月份,德國《圖片報》披露稱,施泰德的奧迪CEO職位可能被前大眾旗下斯柯達品牌CEO范安德(Winfried Vahland)接替。
范安德在2015年排放門爆發(fā)之初被任命為大眾北美業(yè)務負責人,但在通知發(fā)布三周后提出辭職,離開供職25年的大眾集團。去年9月底,范安德沉寂兩年后復出,出任寶騰獨立董事。
據悉,施泰德當時被指可能轉任大眾CFO。若范安德拒絕被挖角,則大眾將考慮再招攬寶馬研發(fā)負責人Klaus Froehlich。不過寶馬已經對此進行了否認。
此外,《德國汽車周刊》曾爆料稱,新一任大眾汽車集團CEO赫伯特·迪斯將兼任奧迪監(jiān)事會主席(即董事長),雖然監(jiān)事會不會直接涉足具體執(zhí)行管理,但無疑將從宏觀層面幫助新CEO掌舵。
四、大眾集團還有哪些(前)高管卷入最新的排放門調查?
上周,慕尼黑檢方宣布正在調查20名嫌疑人,搜查了施泰德以及其他現(xiàn)任董事會成員的住宅。
據知情者透露,第二名嫌疑人是奧迪采購負責人伯恩斯·馬滕斯(Bernd Martens)。馬滕斯是之前奧迪柴油車危機項目的領導,大眾與奧迪共同設立了該項目組以應對排放門危機。
而前前任大眾汽車集團CEO馬丁·文德恩也在繼續(xù)接受德國檢方調查,同樣是因為“排放門”事件。
五、施泰德事件對大眾及奧迪新業(yè)務(電動車等)有怎樣的影響?
首先從大眾汽車集團的整個改革方向看,越是舊勢力被其他因素摧枯拉朽,那么新業(yè)務就將越是居于核心地位。再拿穆倫做個比方,他銳意革新,打算徹底關閉柴油車業(yè)務、全面推進電動車業(yè)務,所以導致他得罪了柴油車供應鏈相關利益方,而這些人是跟保時捷家族有關聯(lián)的,進而誘發(fā)穆倫在保時捷家族失寵,穆倫的下臺算是新勢力的一次失利。那么反過來說,施泰德下馬,新管理者接任,大概率將推動改革,包括技術層面也就是新能源和自動駕駛。
其次,在企業(yè)效益層面,如果名譽方面的負面影響過大,會造成經濟損失嚴重,就像排放門一樣,市值突然縮水三分之一,整個集團出現(xiàn)罕見的虧損,那么研發(fā)電動車所需要的巨額資金就無從尋找來源,這又會妨礙新方向發(fā)展。
總體而言,施泰德本次被捕從事件的絕對性質上來說并沒有那么嚴重(關押候審),并未判決罪名成立。但奧迪確實也需要通過這次波折對自身之前的弊端進行審視,再藉由企業(yè)文化和管理架構的轉型提升效率。如果施泰德本身最終疑罪定無,并且能繼續(xù)掌舵奧迪,那么勢必也將加速轉型和變革。
在這個意義上,“CEO被捕”事件,對奧迪甚至施泰德本人,都未必是最壞的情況。反而是在舊體制下深陷沉淪而不知自拔,倒會將企業(yè)帶進深淵。奧迪,或許更應該慶幸這次正義的洗禮。【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