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價真的不能再低了,不然就只剩稅了”。
微風吹拂著臉頰,腳下踩著V8野馬。這可能是我國無數汽車愛好者的最為向往的生活,只是礙于高油耗的原因,讓不少人都覺得購買一臺“吞油猛獸”往往代表著將要與加油站達成戰(zhàn)略合作伙伴。
![]()
于是就在這樣的背景下,高油價也就成為了許多“口販子”表示不會購買大排量車型的原因。只要你混跡過玩車圈,就一定會聽到過這樣一句話:要不是因為油價貴,我早就買XXX了。
但就在昨天,國內的成品油價格再次回到了“五元時代”,如今你可以去提醒一下那些曾經發(fā)誓油價降低就去買大排量車型的朋友,是時候給自己補一張“車票”了。
![]()
受到沙特宣布“石油價格戰(zhàn)”等多方面影響,3月9日國際油價遭遇“黑天鵝”整體暴跌30%,刷新了自1991年海灣戰(zhàn)爭以來單日最大跌幅記錄。
![]()
當時有網友將原油價格和礦泉水價格做了一次對比,最后驚奇的發(fā)現一桶原油按當天30美元計折合人民幣約209元,而同樣容量的“有點甜”礦泉水售價卻接近300元,想不到“油比水便宜”這種只在夢里出現過的場景竟然成真了。
![]()
眼看著國際油價一路暴跌,國內油價卻穩(wěn)如泰山,也有不少網友紛紛表達出了自己的不滿,可殊不知卻暴露了自己的無知。
實際上我們要明白一個概念:國際油價代表的是期貨價格,將會在未來的油價中體現,但不會影響到現階段的油價。就好比李二牛從市場中以3元的價格購買了一批產品,但兩天后同樣的產品跌落到2元,可只有等到李二牛再次購買時才能享受到調價后的價格。
在此之前,李二牛手中的產品依舊是3元的水平,不會受市場波動影響。
那么又有細心的朋友要問了,李二牛到底什么時候才會去“再次購買”價格更低的產品呢?按照我國目前的成品油定價機制來看,這個周期被鎖定在了10個工作日。而在此期間燃油價格保持不動,具體到每日到漲幅和跌落都將會在10日之后自動調整。
![]()
而根據國家發(fā)改委消息,新一輪成品油調價窗口將于已經于3月17日24時開啟。國內汽柴油價格同步大幅下調,創(chuàng)下了2008年以來的最大單次降幅,汽柴油每噸下調1015元和975元。
![]()
以此降價幅度計算,相當于92#汽油每升約下調0.80元,95#汽油每升約下調0.84元,0#柴油每升約下調0.83元。這意味著,一般家用汽車加滿一箱92#汽油(約50升),將少花40元。
然而即便油價又回到了“5元時代”但還有一部分善于動腦的“小機靈”通過嚴密的計算表示:如今的油價根本就是以高于30美元/桶訂制的,這其中肯定有貓膩。
關于這個問題,其實原因在于我國油價設有“天花板”和“地板”機制。
即:根據國際市場原油價格,我國的成品油價格進行調整。當調價幅度低于每噸50元時,不作調整,納入下次調價時累加或沖抵。調控設置有上下限:上限為130美元/桶,下限為40美元/桶。
![]()
此機制的設立初衷也不難理解,“天花板”是為了保護車主的利益,防止因為國際油價過高的原因導致漲幅過大?!暗匕濉眲t是為了保障石油行業(yè)及配套單位能夠順利運轉,避免市場供給出現脫節(jié)。
所以即便國際油價再創(chuàng)新低,我們的底線就是40美元/桶,不會再做任何調價措施。
除了上述兩個問題以外,還有大量網友認為國內成品油賦稅太嚴重,往往都是“一箱油,半箱稅”。
至于這一部分,涉及到的知識主要就是我國燃油價格的組成,此處用汽油舉例,總油價中包含了5種不同的稅費:
消費稅
從2012年9月起,燃油消費稅從向企業(yè)征收改為向居民個人征收,按原油實現銷售價格的5%從價計征,約為總稅率的27%。
增值稅
想要讓石油變成汽油,這其中需要經過蒸餾、裂化反應等等,其中必然會產生增值額。自2018年5月1日期,汽、柴油增值稅稅率由17%下調為16%。
城建稅
城建稅總稱為“城市維護建設稅”,其實你可以簡單粗暴的理解為早年間的養(yǎng)路費,按照增值稅與消費稅金額的7%征收,折算下來稅率為2.7%左右,
企業(yè)所得稅
這部分沒什么好說的,油價所包含的企業(yè)所得稅一般以7%的利潤率計算。
教育費附加
在國家稅制中,教育附加稅是根據消費稅、增值稅為計稅標準,對單位及個人增收的一項稅款。這里主要分為教育費附加和地方教育費附加,約占總稅收2%。
![]()
這些七七八八的稅費總體加起來大約會占到總價的48%,因此“一箱油,半箱稅”的說法也不算太離譜。
不過放眼全球油價水平,即使是在最癲狂的“8元時代”,我國油價也只是處于中等位置。而自今年以來油價一直在7元左右徘徊,按照調價之前的水平來看在世界上164個國家(地區(qū))中,中國大陸處于油價偏低的位置(第66位)。
并且石油當中的稅款國家也一直保持著“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原則,例如你的醫(yī)療保險、退休補助、教育獎學金等等都有一部分來源于此。
所以奉勸各位,在抱怨油價過高的同時,也該想想當下的價格放眼全球是什么水平,以及自己到底有沒有從中獲益,而不是一味的拋開計量談毒性。
*部分圖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