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海報
文|章麗娟
編輯|袁桂遠
經(jīng)常有聽到別人說,三個女人一臺戲。
當我在二刷《極速車王》之后,特別在好奇心驅(qū)使之下搜刮一遍資料之后,我想說:這三個男人,也是一臺戲,而且是一臺大戲,一臺世紀之戲。
《極速車王》是導演詹姆斯·曼高德(James Mangold)的作品,相信不少人都看過他執(zhí)導的《金剛狼3》。本片根據(jù)真實事件改編,呈現(xiàn)了超跑賽車史上最重要的一戰(zhàn):福特決戰(zhàn)法拉利,重現(xiàn)了1966年緊張刺激的“勒芒24小時接力賽”,最終福特GT40成功擊敗長期占主導地位的法拉利并蟬聯(lián)了1967和1968年的冠軍。
在福特與法拉利的大標題下,本片毋庸置疑的兩位真正主角,是由馬特·達蒙飾演的賽車設計師卡羅爾·謝爾比,和克里斯蒂安·貝爾飾演的車手肯·邁爾斯。兩人在電影中的造型,輪廓分明,粗糲寫在臉上。
不同于許多其他體育類型片著重刻畫選手與對手之間的競爭關系,《極速車王》將重點放在了這一對惺惺相惜、互相成就的同隊友人身上。
肯·邁爾斯,美國賽車界最偉大的英雄之一,年少的他就展現(xiàn)出了超人的勇氣,11歲的邁爾斯在駕駛一輛350cc的凱旋摩托時出了車禍,鼻子受傷,失去了三顆牙齒,但他未被嚇退,改換為一輛1100cc的Salmson摩托繼續(xù)練習。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他擔任過坦克指揮官,參加過諾曼底登陸。據(jù)說這段經(jīng)歷激發(fā)了邁爾斯對汽車高性能工程學的熱愛。戰(zhàn)爭結束后,邁爾斯于1952年搬到了美國加州,開始全職從事賽車運動。
邁爾斯在一次阿爾卑斯山為Rootes做測試工作時,也在幫助開發(fā)一款海豚方程式青年賽車,他的工作深深的吸引了汽車界傳奇人物卡羅爾·謝爾比(Carroll Shelby)的注意。沒錯,就是本片的另一個主角——卡羅爾·謝爾比,是美國賽車史上難得一見的奇才,不僅贏取了F1、勒芒等大賽的各項大獎,還刷新了16項美國和世界速度。
謝爾比,七歲時被查出患有心臟瓣膜疾病,被迫在床上度過整個童年。1990年,接受心臟移植手術,隨后又從兒子那里移植了一個腎臟。1992年,謝爾比入選美國汽車名人堂,然后用借來的心臟和腎臟,參加了人生最后一場賽車,而且這次賽車差點破掉Viper的圈速記錄。
#謝爾比舊照
因為心臟長時間的超負荷運作,必須暫時告別屬于自己的舞臺。他換種身份繼續(xù)發(fā)光發(fā)熱,開一家駕駛學校和一家賽車制造作坊,身居幕后做起了汽車&賽車設計師,繼續(xù)為汽車行業(yè)和賽車行業(yè)做出大量貢獻。
謝爾比一生設計的經(jīng)典跑車無數(shù),對福特這個品牌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甚至可以說沒有謝爾比,就沒有今天的福特。
#卡羅爾·謝爾比和肯·邁爾斯劇照
影片極力還原了1966年那場引起轟動的賽車政策丑聞。正如片中所演,歷史上的確發(fā)生了亨利·福特二世收購法拉利被拒絕的事,而且還被恩佐·法拉利羞辱,正因為如此他才決定組建自己的車隊參加勒芒比賽。1966年的勒芒,福特的確包攬了前三名。原本肯·邁爾斯奪冠是毋庸置疑的事,但是他為了響應福特高層提出的三車同時壓線的要求在沖刺時降低速度,完賽后卻被賽車組委會因為他起點靠前,而剝奪了他并列第一的名次。這件丑聞轟動了整個賽車界,一度成為賽車界最著名的事件之一。
值得注意的一個細節(jié)是,那一年因為肯放慢了速度而意外獲得冠軍的車手,叫布魯斯·邁凱倫,他也是后來邁凱倫跑車的創(chuàng)始人。
愛車的人一定不陌生這個名字,邁凱倫現(xiàn)如今也成為了一個屹立于世界汽車和跑車制造業(yè)象牙塔尖端的汽車品牌。而這位寫下了邁凱倫最偉大故事的開篇的英雄,最后在古德伍德賽道測試測試新車M8D時不幸身亡。
#圖:左布魯斯·邁凱倫 中(亨利·福特二世)右克里斯·阿蒙
人的命運總是難以捉摸,其實肯·邁爾斯除了是個天才車手,本身也是個天才賽車設計師。如果沒有那一連串的意外,說不定和邁凱倫跑車一樣,今天我們走在大街上,有可能也會看到一個叫肯·邁爾斯的超跑品牌。(可惜沒如果啊~)
不瘋魔,不成活。在勒芒比賽結束2個月后,肯就在測試賽車的過程中失控遇難,他消失在他熱愛的賽道上,消失在7000轉的時速里。
觀影過程中,我多次為肯·邁爾斯的結局唏噓不已,一個無限熱愛并且傾盡所有而去追尋夢想的人,一個追求卓越和極致速度的“瘋子”。與其說是肯·邁爾斯讓賽車注入了靈魂,倒不如說是賽車成就了他傳奇的一生。
當然,電影劇情在勾心斗角的商業(yè)競爭下,可能會讓我們把太多的目光聚集到影片中呈現(xiàn)的理想主義和官僚主義的對抗,或者說是精神世界和俗世法則的博弈中去,而忽略了影片的主體之一——車,確切的來說是賽車。
因而,我有必要再補充下那段特殊時期中同樣不能忘卻的主角:品牌賽車。
跑車:內(nèi)燃機時代的獨特產(chǎn)物
從影片發(fā)生的背景來看,故事起于20世紀60年代。在嬰兒潮一代成長起來后,美國人的購買習慣改變了。史上第一次,年輕人而不是他們的父母對美國商業(yè)體更為重要。他們的父母經(jīng)歷過大蕭條和二戰(zhàn),還秉持著“省下一分便是賺了一分”的理念。而他們則更愿意在車、衣服和房屋上花費自己的收入。在新車上,他們正尋求一些獨一無二的特質(zhì)。他們想要更曼妙更個性的車,更看重速度和性能而不是舒適性和可靠性。
福特瞄準這一點,開始了跑車研究。1963 年7月福特成立了它的前沿汽車部門,同時啟動了研發(fā)賽車的工作。為了縮短研發(fā)時間,福特決定購入成熟的技術來打造它們的初代勒芒賽車。也就有了后來的GT40,有了當下如雷貫耳的的經(jīng)典跑車福特野馬。
法拉利,成立于1929年,作為世界上最著名的賽車和運動跑車的生產(chǎn)廠家,其創(chuàng)始人恩佐·法拉利是世界賽車冠軍,一個劃時代的汽車設計師,他十分享受賽車場上發(fā)動機的轟鳴聲,比賽的驚險和刺激。這也許就是恩佐看到條約上干涉他組建車隊參賽后毅然拒絕的原因吧。
#圖為法拉利拒絕被福特收購
有人說,如果法拉利不造汽油超跑了,也許幾代人的內(nèi)燃機記憶將就此終結。沒錯,可能喜歡它和不喜歡它的人一樣多,但是自它成立起,就在各大賽事中打破一串一串難以企及的記錄,擊敗一個一個不可戰(zhàn)勝的對手——16次F1車隊總冠軍,15次F1車手總冠軍,9次稱雄勒芒,8次在1000英里拉力賽折桂,7次在Targa Florio耐力賽奪冠,法拉利用賽道證明自己金燦燦的榮譽背后是孜孜不倦的技術更新,F(xiàn)1賽道上留下的纏斗胎痕是強者如法拉利最深刻的見證。
車賽:“秀肌肉”的舞臺
#勒芒比賽現(xiàn)場
影片中反復提到的勒芒24小時耐力賽是世界上最負盛名的耐力賽事。它同世界一級方程式錦標賽(F1)、世界汽車拉力錦標賽(WRC)并稱為世界最著名和最艱苦的三大汽車賽事。自從首屆比賽于1923年舉行以來,除了二戰(zhàn)前后的幾年以外(1936年,1940-1948年未舉行),勒芒耐力賽從未間斷過。
勒芒24小時耐力賽之所以成為全世界矚目的頂尖賽事,正是因為它的殘酷性,不光考驗車手的耐力,更加考驗賽車的可靠性。也有人說它是大規(guī)模組織起來的賭博,以犧牲許多人的生命為代價來提高幾個汽車制造廠家的名氣。一些汽車廠家不惜耗資數(shù)百萬美元,想在這項大賽中取勝,誰也不肯輕易放過利用這項大賽來提高公司聲譽的機會,賓利、保時捷、奔馳和豐田等車企都曾想在F1的舞臺上一展拳腳。
為什么在國際賽場上,中國車企的聲音總是那么微弱呢?首先,中國汽車發(fā)展的非常晚,要掌握前沿的技術那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60年代,是西方國家汽車工業(yè)發(fā)展的黃金年代,而彼時的中國志不在此啊。
其次,就算我們熟知F1是車企的必爭之地, 可是對國內(nèi)的廠家來說,F(xiàn)1這個“商業(yè)計劃”的預期回報率太低了。說人話就是,又累又撈不到便宜。所謂飯要一口一口吃,步子要一步一步地邁。其實,國內(nèi)的廠家已經(jīng)開始參加國際性的比賽了,領克參加了WTCR(國際汽聯(lián)世界房車錦標賽),蔚來參加了Fomula E(電動方程式比賽)。
車企:福特和法拉利的后續(xù)恩怨
#電影海報
自1969年福特勒芒24小時耐力賽四連冠之后,兩家博弈還是有來有回的,其實早在1964年福特就參賽了,阿斯頓·馬丁負責運營,只不過一直被法拉利吊打,而1966年,當福特把車隊交給謝爾運營才奪冠。1967年戴通納24H就是法拉利330壟斷前三,也是并排充線的。
福特與法拉利的戰(zhàn)爭促成了1968年菲亞特對法拉利的收購,因為法拉利真的沒錢再跟福特斗下去了。而福特能夠四連冠的一部分原因來自勒芒改制,1968年勒芒取消了原型車參賽的規(guī)定,要求必須將賽車量產(chǎn)超過50臺才能夠參加勒芒最高組別的比賽。這項新規(guī)使得法拉利的原型車放棄了1968年的勒芒比賽,繼續(xù)全力投身F1賽場。
這場圍繞福特與法拉利的世紀大戰(zhàn),最終以法拉利的退出告一段落。福特呢?它們沒能以 1600萬美金收購法拉利,卻用了3.6億英鎊打敗它。果然大佬的邏輯就是,不能買下它,那就打敗他。
不過,雖然表面看上去福特的做法有些“劍走偏鋒”,但是從商業(yè)價值的角度看,福特也因為打敗了法拉利而名聲大噪,其品牌商業(yè)價值遠遠超過 1600萬美金。福特后期研發(fā)的跑車在各大賽場一騎絕塵后,大大提升福特品牌的知名度。其代表了美系車的強勢崛起,之后很長一段時間也代表了性能車。終究這錢,還是花的值!
最后的話
如果只是談車,這部電影就不足以稱之為偉大了,導演詹姆斯·曼高德究竟想通過本片傳達什么呢?
有人說這部電影中帶觀眾回到那個汽車工業(yè)的黃金時代,重溫了福特和法拉利的經(jīng)典大戰(zhàn),在速度和激情中理解了主人公純粹的熱愛和對競技道德的幻想。更多人將影片的主題歸納為對抗與妥協(xié)。
這種對抗,不只是賽道上車手間火花四濺的對峙,更多的是賽場之外,兩位汽車巨頭的理念之爭,商業(yè)世界與理想主義的博弈,純粹與不純粹、尊嚴與妥協(xié)之間的對立。還有人說這是好萊塢出品的“美國主旋律電影”,無論是影片的立意和人物的詮釋都是“美國精神”和“美國夢”的體現(xiàn),一個是因病無法上場的前車手,一個是破產(chǎn)的汽車技師,永遠的小人物的,最后沖破層層阻礙為自己,為團隊,為國家贏得榮光。
當我們從不同的側面出發(fā)去看這部電影,總能解讀出不同的含義。你可以把他當做是以腎上腺素為第一主角的競技電影,也可以是人物為先的傳記片和細節(jié)豐富的年代電影,甚至是充滿幽默和轉折的劇情片。仁者見仁,這也是本片的高明之處。
人生如賽場,我們每個人何嘗不是被命運推著向前奔跑。影片真正讓我印象深刻的,除了在賽場上純感官的刺激和擁抱勝利的喜悅,更多的則是片子提出的一個哲學追問——我是誰?是什么讓我成為我?而答案,在每一個人心里。
第一次看的時候,我不明白為什么要以“肯·邁爾斯的死”結尾,不理解是什么力量讓片中的車手們以命相搏。后來我慢慢理解,也許對于肯·邁爾斯而言,只有如此的“壯烈”才能詮釋他的“熱愛”吧。畢竟,我們難以用大眾的眼光去理解他人小眾的熱愛。
邁爾斯是傳奇的,謝爾比也是,還有邁凱倫同樣也是傳奇人物。對性能車的執(zhí)著,對賽車的純粹,對夢想的忠誠,讓這三個男人上演了一場真實的世紀大戲,為全球的汽車文化注入燦爛的一筆。
“如果不去做的話,那他們的大腦就無法思考任何以外的事情”,謝爾比在劇中如此說。這何嘗不是這三個男人對夢想執(zhí)著的某種投射。
人因為有夢想,才讓生活得以忍受。是的,這三個男人即使生命短暫,但誰又活得比他們長呢?直到如今,他們?nèi)员挥浿?,他們的事被拍成電影、在汽車文化長河中流淌不息。
賽車對于這三個男人來說是夢想,也是生命,也許我們也可以問問自己有沒有為什么事拼盡全力?是否愿意為熱愛的事情付出一切,甚至生命?
文章推薦
探索沃爾沃XC60:豪華SUV中的安全典范 傳祺gs4霧燈在哪開 傳祺gs4倒車燈型號 比亞迪元用什么機油好 gs4空調(diào)濾芯怎么換 gs4自動空調(diào)怎么用 傳祺gs4水箱在哪里 廣汽gs4傳祺換車門 傳祺gs4儀表盤圖標 傳祺gs4雨刷怎么用最新文章
探索沃爾沃XC60:豪華SUV中的安全典范 傳祺gs4霧燈在哪開 傳祺gs4倒車燈型號 比亞迪元用什么機油好 gs4空調(diào)濾芯怎么換 gs4自動空調(diào)怎么用 傳祺gs4水箱在哪里 廣汽gs4傳祺換車門 傳祺gs4儀表盤圖標 傳祺gs4雨刷怎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