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也小車,敗也小車
作為改革開放后最早一批看中中國市場潛力的車企之一,1993年進入中國市場的長安鈴木在當時可謂是順應天時地利,奧拓的引進,帶動了中國私家車市場的迅速拓展,成為一代“國民轎車”。而進入21世紀第二個十年后,長安鈴木卻未能緊跟時代潮流,在這個四化當?shù)?,大車橫行的年代長安鈴木十年未曾改變,再談及鈴木時,人們能想到的始終是奧拓和雨燕。這聽起來有點夸張,但事實確系如此,長安鈴木的困局——小微車型芳華已逝。
![]()
長安鈴木沒有實力造出大車嗎?這個問題的答案無需贅述,奧拓累計銷量超過50萬輛;雨燕成為很多人除飛度外認知日系車的啟蒙導師;小車吉姆尼成為很多消費不起普拉多、奔馳G的平民玩家的圓夢良器。但長久以來,鈴木固執(zhí)地認為自己可以造全世界最好的小車,而小車是最符合中國國情的車型,犯了主觀唯心主義錯誤。
退一步講,每個人都有屬于自己的舒適地帶,小微車型就是鈴木的舒適地帶,對小車的偏執(zhí)在初入中國市場時為其帶來了物美價廉的口碑,但面對大屏、大空間、大天窗的消費升級趨勢時,鈴木卻自我麻痹,好在中國市場足夠多元,上至布加迪下至五菱寶駿,每個細分市場都有一部分消費者。
![]()
但世上哪有市場去適應企業(yè)的道理,從來是企業(yè)去適應市場,大眾、福特、別克、雪佛蘭、現(xiàn)代等品牌為適應中國市場推出過“中國特供”,甚至奧迪、奔馳、寶馬等豪華品牌也為迎合中國市場做出了加長版。
如今的小微型車在中國可以說十分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中國人追求大車,甚至因為關稅下調開始憧憬豪華車,當你的能力與欲望足夠支撐每天去吃全聚德這樣的精美大餐,誰還會天天惦念路邊沙縣小吃的味道?除非,你能搖身一變成為全方位的米其林五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