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馬涉嫌“銷售打孔” 或將續(xù)走FCA之路
青橙汽車 2019-12-27 14:03:41 1
年初寶馬曾因卡特爾壟斷事件,使其汽車業(yè)務部門出現近十年來的首次虧損;年末寶馬或將再因銷量造假一事面臨巨額罰款。日前據國外媒體報道,寶馬因涉嫌在美有“銷售打孔”行為,目前正接受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調查。此消息在23日寶馬發(fā)言人迪安尼口中得到證實,其表示公司目前已與美國監(jiān)管機構取得聯系,但并未披露更多。據悉,如若此番證實成功,寶馬將面臨巨額罰款。據公開資料顯示,所謂 “銷售打孔”,是指公司為拉動銷量,指使銷售人員將還在車庫內的車輛登記為已出售或“租賃”,用以提振銷售業(yè)績。日前寶馬官方披露數據,今年11月品牌在全球共銷售225,662輛新車(含寶馬品牌、MINI、勞斯萊斯),同比增長1.4%;其中在美銷量31,213輛,同比大增10.3%。但除卻美國和中國市場外,寶馬在其他國家銷量均呈下滑之勢。有相關人士認為,寶馬此番銷量作假或是希望超越另一品牌奔馳的銷量成績,從而影響投資者的判斷,“新車銷售數據是評估一家汽車制造商業(yè)績的關鍵數據,能夠對投資人的相關決策產生極大影響”,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副主任奇恩對此曾發(fā)表看法。資料顯示,今年前11月份,寶馬在美銷量為289,080輛,奔馳銷量為285,800輛,雖然在2017、2018年時奔馳在美銷量均超過寶馬,但在今年的前11個月,寶馬以3,280輛的成績微弱取勝奪得冠軍。但銷量作假也面臨著極大危險,今年9月FCA因銷量作假,曾支付4,000萬美元用來與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和解,并重新修正此前數十個月的銷售數據。事實上,不論是罰款還是銷量作假,對于寶馬而言都已非首次。資料顯示,早在2016年,當時任寶馬北美首席執(zhí)行官的維利施就曾承認寶馬在美國市場存在銷量作假的行為,“銷售打孔”不是一種理想的做法,“但它確實存在”。隨后寶馬于2017年表示停止了這種做法。而在今年的一季度,寶馬因卡特爾壟斷事件,不得以撥出14億歐元,以應對歐盟可能存在的罰款。也正因此番罰款因素在內,使寶馬汽車業(yè)務部門實現自2019年后的首度虧損,達3.1億歐元,折合人民幣約24億。據悉,今年一季度寶馬集團凈利潤為5.88億歐元,同比下滑74.2%。再看寶馬日前在華市場表現,今年前11月寶馬累計銷量655,783輛,同比增長13.6%;奔馳累計銷量640,933輛,同比增長6.3%;奧迪累計銷量618,596輛,同比增長3.5%。由此來看,今年前11月,寶馬以14,850輛的成績成功超越奔馳,成為BBA銷量冠軍。但值得注意的是,與美國相同,此番寶馬公布的在華銷量,也是由企業(yè)自行披露,因此并不能確保此番數據的絕對真實性。而在中國市場,能夠反映最真實銷量的是公安部交管局的機動車上牌量,但由于公安部門宣稱,這些數據可能涉及公民隱私,所以一直未對外公開。“銷量作假實際上在汽車圈中是較為常見的一個事情,車企通過作假銷量,將品牌做成市場熱款,從而誤導消費者購買。實際上汽車銷量統計口徑不同,其數量也不盡相同。此番寶馬銷量作假是因經銷商上報‘銷售打孔’,應屬車企上報數據。”分析師張翔對青橙汽車表示,“目前該事件仍在調查階段,結果并不明確。但銷量作假普遍存在,除卻國外車企,在國內也曾有過這種案例。”資料顯示,早在2011年,華泰汽車便因上報虛假銷量數據而被迫陷入“數據造假門”事件。2011年5月,中汽協曾對外宣布自5月開始,不再接受華泰汽車上報的數據。原因是該協會接到舉報稱,華泰上報給中汽協的數據與其在國家統計局的備案不符。隨后中汽協便向華泰汽車下發(fā)一份要求其內部審查的正式文件,但華泰方面并不配合,這一態(tài)度促使中汽協對其進行通報批評,并將華泰汽車的個別月數銷量中改寫為0,直至2011年6月重新開始記錄。該事件發(fā)生后曾在業(yè)內引起一陣風波,“在發(fā)改委和工信部看來,華泰銷量作假的性質很惡劣”,曾有消息人士如此評價道。而在事件發(fā)生后,曾擔任某車企高管的業(yè)內人士也對外爆料稱:“這樣的事情在汽車業(yè)內相當普遍,華泰只不過一不小心成了反面典型。”據悉,上述高管就是因受不了該車企對數據“注水”而選擇離開汽車行業(yè)。盡管此事在當時影響頗大,但華泰汽車并未向FCA一般面臨巨額罰款。究其原因,便是當時對于虛報數據的行為,國家《統計法》中并沒有實質的處罰手段,行業(yè)內也從未對數據的真實性進行過檢查。但根據我國最新實行的《統計法》中規(guī)定,對于企業(yè)事業(yè)單位虛報瞞報情節(jié)嚴重的,最高可處以5萬以上20萬以下的罰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