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6日(周一),路透社報道,北汽集團正在啟動增持計劃,欲將在戴姆勒的持股比例提升至10%左右,并在董事會(德國稱其為監(jiān)事會)贏得一個席位,以超越競爭對手吉利汽車,成為戴姆勒最大股東。
目前,北汽集團也正在通過公開股票市場增持戴姆勒股份,與吉利集團當年控股戴姆勒一樣,北汽集團選擇的操盤手也是匯豐銀行。
戴姆勒中國區(qū)首席執(zhí)行官唐仕凱對次的回應(yīng)很有深意:“我們彼此欣賞,讓我們看看未來事情將如何發(fā)展。”還是有一點曖昧的。
緊接著,12月17日,路透社又爆料,稱戴姆勒也正在探索加強對北京奔馳的控股權(quán),主要內(nèi)容就是將原有的持股比例從目前的49%提升至75%。
到這里,大概可以解釋唐仕凱對于北汽增持戴姆勒股份的曖昧態(tài)度所指為何了。如果路透社的爆料所屬,那在中國乃至全球汽車行業(yè)而言,都將掀起一場風(fēng)暴。
焦灼的原因在于,北汽沒有安全感。
按照2013年雙方就“北戴合”戰(zhàn)略項目的約定,約定雙方將完成互相持股。早在2015年,北汽集團董事長徐和誼就曾公開表示有意收購戴姆勒股份。然而,事實是,在長達6年后,直到今年的7月23日,北汽集團才完成對戴姆勒5%股份的收購。
雖然收購價只有47歐元/每股,遠低于吉利收購戴姆勒時用的70歐元/每股,但吉利與戴姆勒越發(fā)親密的伙伴關(guān)系,仍讓北汽如鯁在喉。
去年3月,吉利集團宣布通過二級市場操作,融資90億美元收購了戴姆勒9.69%的股份,一舉成為戴姆勒最大的單一股東。盡管吉利擁有戴姆勒9.69%具有表決權(quán)的股份,卻并沒有在戴姆勒董事會取得一席之地。
當然了,吉利集團在入股之初也發(fā)表了聲明,不會謀求戴姆勒企業(yè)決策的話語權(quán),控股行為單純是看好戴姆勒的發(fā)展,希望謀求更多合作。
接下來,是不斷加深的合作關(guān)系。比如,2018年10月,吉利集團宣布與戴姆勒在高端出行領(lǐng)域達成合作意向,雙方共同組建了蔚星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蔚星科技”),注冊資本17億元人民幣,各持股50%。
再比如,今年3月,吉利集團聯(lián)手戴姆勒,為其旗下smart品牌提供了解決方案,雙方將各持股50%成立合資公司,推動smart品牌向全球高端電動智能汽車品牌轉(zhuǎn)型。
在吉利集團控股戴姆勒不到兩年時間內(nèi),雙方就在共享出行、電動化兩大未來趨勢上達成共識,而反觀北汽集團,從2005年牽手戴姆勒成立北京奔馳到如今,除了合作生產(chǎn)國產(chǎn)車型之外,跨領(lǐng)域的合作也只有今年完成交叉持股后,雙方合資建立的發(fā)動機工廠。
雖然北汽表面很大度,但眼看著合作伙伴的資源與第三方共享,要說沒有想法是很難令人信服的。
更何況,這個合作伙伴對于北汽集團而言,還是絕無僅有的“利潤奶牛”。
對于北汽而言,今時不同往日。北汽集團旗下雖然合資品牌眾多,但能夠為其帶來實際經(jīng)濟收益的,已經(jīng)所剩無幾。一方面,是北京現(xiàn)代的自顧不暇;一方面,是北汽新能源的節(jié)節(jié)敗退。
雖然曾經(jīng)也是“百萬銷量俱樂部”的成員,但自2016年起北京現(xiàn)代銷量跌破百萬輛之后,2017年和2018年北京現(xiàn)代的銷量便接連下滑至82萬、79萬。今年11月,北京現(xiàn)代銷量也僅為5.5萬輛,同比去年減少16.7%;截至今年前11月,累計銷量62萬輛,同比下降5.4%,今年90萬輛年銷量目標只完成了69%。
而北汽新能源在失去了政策庇護之后,也走向了下坡路。12月9日,北汽藍谷發(fā)布了11月產(chǎn)銷快報,報告顯示,北汽新能源11月銷量僅有7005輛,同比下降62.6%。而在此前的10月,其銷量剛剛出現(xiàn)69.2%的下跌。
與兩者形成鮮明反差的,是北京奔馳的逆勢上揚。今年11月,奔馳在中國市場共銷售新車57901輛,同比增長11%,而1-11月累計銷售640933輛,同比增長6.3%。
營收方面,根據(jù)北汽集團2018年財報顯示,北汽集團2018年全年營業(yè)收入1519.2億元人民幣,其中北京奔馳貢獻的營收為1353.15億元,占比高達89%。利潤方面,2018年,北汽的毛利潤為370.1億元,而北京奔馳汽車貢獻毛利潤405.2億元。
證明,如果沒有奔馳,北汽集團的錢庫也很焦灼。當然了,錢,誰不喜歡,戴姆勒也一樣,更何況,此時正是戴姆勒用錢的時候。
11月29日,彭博社才報道,戴姆勒集團發(fā)布聲明,計劃到2022年底在全球裁員逾1萬人,以提高因投入電動汽車和自動駕駛而受到擠壓的利潤率,同時努力應(yīng)對銷量疲軟。由此可見,戴姆勒的資金流很緊張。
有華晨寶馬股比變更的先例在,戴姆勒尋求的股比變更或許只是時間的問題;而北汽能否如愿以償增持戴姆勒股份,資本操控下一切皆有可能。更為重要的是,北汽與戴姆勒完成進一步的股比交叉后,能否為自己爭取更多的合作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