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得在我很小的時候,每當有人問我喜歡干什么時,我都會毫不猶豫地說“開車”,然后得到的便是一番曲解:當司機有什么出息,要當領導,找個司機給自己開車才是人生正道。哪怕我再怎么解釋說只是喜歡“開車”這件事本身,也無法洗白大家對我的“沒追求”的印象。
一晃將近20年過去了,看著汽車技術尤其是自動駕駛技術在近幾年的快速發(fā)展,我很慶幸自己生逢其時,對“方向盤”的癡迷已經得到充分的滿足,因為,或許我的下一代人已經不會再有任何“駕駛”汽車的動機和欲望了。
![]()
就在今年的日內瓦車展上,大眾展出了一臺名為I.D.VIZZION的概念車,它沒有方向盤、儀表板和腳踏板,能夠完全實現自動駕駛,整個車廂變成了一個干凈利落的休息室,而且最重要的是,大眾最早將于2025年推出該車型。這么掰著指頭一算,似乎留給職業(yè)司機們的時間真的不多了。
記得有幾次跟滴滴司機攀談時提到自動駕駛技術,聽完我描述的未來城市交通場景之后,他們的表情大都可以用一個“懵”字來形容。對于絕大多數年齡偏大、沒有繼續(xù)學習的欲望和能力,且又沒有其他特長的人來說,自動駕駛技術預示了他們的職業(yè)生涯將在何時終結,當然,這個過程可長可短,沒有人說得準。
在我看來,快車司機還算不上是職業(yè)司機、雖然他們也是在靠駕駛技術吃飯,出租車司機可能更接近一些,再者就是更專業(yè)的私人雇傭的司機,公交車司機和長途客貨車司機。這些群體因為所處的位置不同,對自動駕駛這項“風險”的抵抗能力自然也不太一樣。
可能最容易被人工智能替代的要數快車司機和出租車司機,畢竟他們的工作場景相對程序化,最基本的功能就是將乘客從A地點送到B地點。公交車司機其次,雖然市場上對公交車司機的資格和經驗要求都是最高的,但是如果自動駕駛技術本身成熟了,公交車上可能就只需要乘務員了。長途客貨車司機的前景與公交車司機類似,只不過前者面臨的路況和場景具有更大的不確定性,需要的已經不再是簡單的駕駛技巧。最穩(wěn)固的或許還要數私人雇傭的司機,因為他們大都會兼顧助理或者是保鏢的職責,這些方面人工智能的局限性還很大。
在自動駕駛技術的發(fā)源地美國,司機面臨的威脅已經引起了高度的社會關注。根據高盛在2017年發(fā)布的一份報告,當自動駕駛車輛飽和度達到峰值時,美國可能每月會有25000名司機失業(yè),這對政府主攻的就業(yè)率來說將是一個大災難。當然,這樣的狀況現在還沒有出現,行業(yè)的發(fā)展決定著崗位的變化,當自動駕駛技術真的獲得廣泛應用時,勢必也將催生出新的工作崗位,對司機來說,適應的時間應該會足夠充裕。
有趣的是,司機并不是未來唯一受到威脅的職業(yè),車間裝配工人、加油站工作人員、銀行柜員,甚至是記者,都是高危人群。此前美國一家公司結合大數據和人工智能,利用軟件開發(fā)的模板、框架和算法,瞬間撰寫出上百萬篇報道,《福布斯》雜志都已經成為他們的客戶,想想心中不免一陣發(fā)涼。
好在,我一向看好中國人自力更生和艱苦奮斗的精神,社會的發(fā)展變革是不可逆的,但人是活的,“春江水暖鴨先知”,當自動駕駛技術真的威脅到職業(yè)司機的飯碗時,希望大家都能找好自己的退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