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許人靠衣裝這句話真沒有錯,同樣一個人不同的穿著風格都會給人不同的感覺,在年齡的準確判斷方面,都會成為一個“煙霧彈”。就如同大家眼中的哈弗,自2013年成為獨立的品牌后,哈弗給逐漸成長的中國汽車市場帶來了巨大的震撼,不僅是第一個將所有精力都投放在SUV車型之上的品牌,哈弗H6的熱銷也一度成為了中國市場的絕對熱門SUV。
![]()
隨著產品的熱銷,車型不斷的推陳出新,哈弗品牌的車型也越來越多,問題也開始出現。H系列車型給人更多的是沉穩(wěn)中庸一類的標簽,年輕人的口味如何去滿足?如何繼續(xù)進行產品線擴張的同時還要滿足日新月異的年輕消費人群?哈弗給出的答案是F!
![]()
現在的哈弗在F系列產品的推出之后,品牌印象也逐漸年輕化。近日代表哈弗品牌年輕化的三款車型,F5、F7、F7x推出新款亮相。除了2020款F5首發(fā)亮相,2020款F7以及F7x性能版均正式上市。
新款哈弗F7共推出7款車型,售價區(qū)間為11.18-15.18萬元。
![]()
i秀:11.18萬元
i酷:12.18萬元
i型:13.18萬元
i潮:13.78萬元
i動:13.78萬元
i范:14.38萬元
i悅四驅:15.18萬元
哈弗F7x性能版共推出1款車型,售價為15.49萬元。
![]()
在發(fā)布三款車型的同時,哈弗也發(fā)布了全球社交戰(zhàn)略、Hi fans車主社交計劃。表示未來將主要圍繞年輕消費群體、社交軟件以及移動互聯等方面進行著重發(fā)展。帶來了戰(zhàn)略、營銷及產品多重層面的全新升級。
槽點
1.中控屏區(qū)域為全觸控式操作,并且F7中控屏的常規(guī)操作選項鍵位也放置在了中控屏的最左側并沒有采用兩邊布局。這樣的初衷或許為了更方便駕駛員盲操,但實際的效果卻可能會適得其反。
首先是因為全觸控式的操作反饋不及物理按鍵,其次是因為常規(guī)操作選項鍵位放在中控屏最左側,在駕駛員操作需要低頭確認時,或許會出現方向盤外圈擋住視野的情況。同時,全觸控式中控屏的設計也可能出現指紋收集器的情況。
![]()
2.F7不支持CarPlay和CarLife,手機如需要實現車機互聯,需要下載專門的App才能實現,沒有現在流行的CarPlay和CarLife,還是不大方便。
![]()
3.由于車身整體造型的原因,讓F7的后擋風玻璃傾斜度較大,帶來的直接影響就是車內后視鏡的視野范圍較小。當然,面對這個問題F7也并沒有搭載流媒體后視鏡?;蛟S是因為車型定位的原因吧?
![]()
(圖為F7 70周年限量版)
亮點
1.雖然沒有配備流媒體后視鏡,有點小遺憾。但內后視鏡處預留一個USB接口,方便消費者后期自行加裝行車記錄儀。這一點做得很細心!
![]()
2.F7全系標配自動駐車和電子手剎,方便消費者日常擁堵路段的駕車。這樣實用性配置的標配行為值得點贊。
![]()
3.F7在主副駕靠近地臺的一側均配有皮質包裹,讓膝部接觸的位置都不再是冰冷的硬塑料。在細節(jié)用料之處做得較為周到。
接下來是競爭力分析時間,我們將F7 2020款1.5T兩驅i潮(售價:13.78萬元)和博越1.8TD DCT智慧PRO(售價:13.68萬元)進行對比。同為中國品牌,同樣的定位以及售價區(qū)間。相同的預算究竟是哪一款車更值得入手?
在安全配置方面,F7相比博越PRO要多出前后頭部氣囊、并線輔助、車道偏離預警、車道保持輔助、道路交通標識識別、倒車車側預警。
![]()
而在其他配置上,F7相比博越PRO多出自動泊車、發(fā)動機啟停、方向盤換擋、副駕電動調節(jié)、自適應遠近光、轉向輔助燈、前霧燈、后視鏡電動折疊、自動防眩目、感應雨刷,優(yōu)勢較為明顯。而博越PRO則是比F7多出前排座椅加熱、溫度分區(qū)控制、車載空氣凈化、車內PM2.5過濾。
![]()
一款售價為13萬元的中國品牌車型,在定位和產品力上都算不上中低端了。但偏偏在這個價位還出現一款僅有4個安全氣囊,且前霧燈這樣基礎配置也缺席的車型。配置方面的孰優(yōu)孰劣,相信大家都心知肚明。
![]()
動力方面,由于基礎排量的不同。博越PRO無疑在動力參數方面占優(yōu),但渦輪介入的轉速時間會比F7來得較晚。同時在缸體材料上,博越PRO依舊使用的是鑄鐵材質,而F7采用的是鋁合金。
![]()
在如今全球汽車都在推行輕量化發(fā)展的時代,博越PRO依舊采用最成(jie)熟(yue)穩(wěn)(cheng)定(ben)的鑄鐵材質,反觀F7全鋁發(fā)動機的搭載,誰更良心也不用過多言語。
![]()
總結:從哈弗2020款F7的上市再到如今已開啟的全球社交戰(zhàn)略。哈弗圍繞年輕化的營銷道路已經越走越寬。這無疑對哈弗而言是一個好現象,但圍繞年輕化不僅僅只是在產品力上滿足更多年輕消費者所追求的點,因為這種常規(guī)的做法已經到了“你有我有大家有”的地步。
![]()
同樣,圍繞年輕化也不是簡單的找來更多所謂“年輕潮流”的明星助陣和建立車友社交圈。更多的還是自身產品以及品牌精神圖騰方面的建設,通過更多更精準的跨界去“牽線搭橋”,讓更多年輕消費者在不經意間看到、想到,形成潛移默化,最后達成精神共識。